《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8期   作者:朱会峰
[导读] BIM技术优异性众多,将其应用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
        摘要:BIM技术优异性众多,将其应用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可以直观且准确的表达出设计目的,日渐强化了设计质量与效率,还会不断减少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误差,使得设计周期得以缩减,并且为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奠定了设计根基,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操作。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
        BIM技术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整个建筑领域的共识所在。通过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效结合,能够将双向促进作用呈现出来,并在工程管理、工程设计与调整等方面发挥出作用,将工程实际建设情况展示出来,确保设计工作的完善性。
        1BIM结构模型与结构分析模型的转换
        在以BIM技术为基础开展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以REVIT软件模型为例),主要是输出输入接口方面进行应用,将Revit建筑模型导入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之中,围护结构分析计算工作的有效性。当上述工作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便可以将结构分析模型直接导入到Revit软件之中,构成一个完善的结构模型。一般情况下,在这种多种视图分析过程中,需要添加多种标注,并利用文档形式,做好施工图的留存操作。从实际软件操作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在实际BIM结构模型转换时,可能会出现数据的失真或者是丢失等问题,进而对无缝连接操作产生影响。因此,在上述工作执行上,管理人员可对之前的分工操作形式进行合理更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BIM技术应用产生了限制。另外,从实际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设计人员需要对结构分析模型转化成BIM模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避免对后续工作开展产生影响。例如,在转化时容易出现梁端钢筋长度过长、构件错位等问题。为了避免相关问题出现,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人工检查和维护等手段,将处理操作效果更好地呈现出来。
        2应用BIM技术进行规划设计的调整
        相关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对重要环节进行把控,将多种影响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场地预设模式的积极作用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在建设定位和评估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传统设计方式能够满足定量需求。另外,在分析和管理工作角度来说,应确保构建尺寸满足相关工程建设要求,还要提前建立起数据模型,以实际参数要求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方案优化操作,开展图纸和施工概况的深入分析。在此过程中,倘若出现设计指标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工程的成本投入。当工期延长时,相关设计工作人员在模型设计中还要做好相应的统计和计算操作。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之前,人们应掌握准确的信息内容,维护其稳定性,这也是维护计算结果准确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3设计中的工程量统计
        在装配式构件工程量设计过程中,通过应用包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促进装配式构件系统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能够更好的满足优化处理工作开展的要求。在具体设计装配式构件系统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依托于BIM技术,在计算机三维空间中运用专业软件来针对装配式构件相关工程量进行统计分析,这样能够对构件工程量统计中出错的概率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满足预制装配式建筑产品全过程造价控制要求,确保装配式构件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在具体运用BIM技术开展装配式构件相关工程量统计分析过程中,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好相关数据信息的整合利用工作,并对构件工程量统计过程进行有效控制,进一步促进预制装配式建筑建设的步伐,确保装配式构件系统具备良好的设计工况。另外,针对BIM技术的装配式构件系统开展优化分析过程中,需要通过对相关工程量的统计分析来获得良好的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还要重视对工程量分析结果的高效利用,以便于为装配式构件系统的优化处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确保装配式构件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4关于埋件布置
        预制件埋件布置工作应严格按照拆分细则进行。在此过程中,一般可以对自带预制埋件的内嵌组进行选择,强化预埋件布置质量和效率。

但从实际梁板钢筋吊环设计操作执行上,吊钩形状的选择应该将实际的科学性特点呈现出来。站在预制柱埋件设计角度来说,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对预制柱埋件进行提前布置,此外,还需要保证钢板高度以及预制柱墙等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实际关联参数的设计,应参考全局参数的设计情况,将预制墙板连接件高度呈现出来。对于梁结构中的吊钩设计,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选择调用或者是平移方式,实现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最终获取到最佳的吊钩钢筋,以及该结构在梁上的最佳参数信息,为后续吊钩在梁上的合理设计提供基础条件。
        5关于钢筋设计
        整个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的开展,应该与实际拆分和构造原则相符,进而让钢筋位置的确定和调整显得更加合理。除此之外,还要对二次开发程序进行合理应用,对更多与钢筋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获取,之后再结合钢筋布置基本规则,将钢筋布置环节完善。例如,在预制梁布置钢筋过程中,主要展示出来的基本原则如下:首先,将梁跨中的后浇段纵筋断开,设计合理的后浇段,确保套筒安装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对梁段最大值进行确定,并实现对箍筋加密区域的合理设计,进而将箍筋的最佳间距和数量呈现出来。最后,借助于BIM技术,来完成箍筋和纵筋的创建过程,为后续模型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整体来看,通过上述工作的执行,主体装配式建筑设计工作将会保持较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实际模型可以对数据起到一个良好的保护作用,避免出现数据丢失等事件,让数据传递更为平稳。
        6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抗震合计
        针对于装配式建筑利用BIM对其抗震性能进行检测过程中,以项目数据信息作为检测的核心,并提供给多个专业协同评估和管理。同时将传感器添加到建筑装配式检测系统中,将传感器与检测基站设备有效的连接起来,形成检测系统硬件结构,并基于BIM建筑模型下,运用微处理器来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并将其向基站设备中进行传送,实现对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的有效检测。另外,在BIM装配式建筑抗震性能检测系统中,系统中的软件设计主要是针对硬件中的传感器节点程序和检测基站程序开展具体的设计,BIM建筑信息模型需要以项目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并充分的利用三维建筑模型,从而实现管理的数字化。
        7信息化在深化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BIM中的Revit软件具有强大的统计功能,能够根据各种埋件或是钢筋对其分类型进行精确统计,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的效率,并能够为预制构件生产前备料提供重要的依据。当预制外墙板完成模型绘制后,在出图阶段可以根据实际完成模型中定义族文件的分类来自动统计各种原材料及埋件。同时在具体进行构件配筋图汇总时需要完成预制外墙板各类钢筋的分类统计工作。Revit软件不仅可精确统计每种类型钢筋规格、长度、重量,还可在出图时自动识别定义在钢筋族文件中的钢筋编号,并在配筋图中标识。同时,BIM模型作为可共享的信息载体,项目不同专业可通过BIM模型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各种信息,以实现各专业间协同工作。BIM技术对于优化施工图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BIM技术可很好地保持平、立、剖及详图间数据的一致性,从而更好地解决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各专业间的信息冲突问题,保证深化设计能准确表达方案意图并进行效果还原。
        总结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可以使建设项目无论在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具有高效的特点,尽可能的降低误差来源。BIM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目的是实现建筑项目可视化;实现对项目施工进度的实时掌控。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建立项目三维模型,对项目进行构件拆分、深化设计、碰撞检查,减少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
        参考文献
        [1]彭书凝。BIM+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8,47(10):20-23+60.
        [2]舒欣,张奕。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建造研究[J].建筑结构,2018(23):123-126+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