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对建筑工地的质量、安全、以及日常管理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8期   作者:李林蔚
[导读]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占GDP比重持续增加,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质量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政府部门应与时俱进,利用好“智慧城市”、“互联网+”等新型监管手段,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关键词:智慧工地;质量安全监管; 全过程管理
        自海南建省30余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建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多。以2019年为例,全省共有2947个项目开工,全省19个市、县平均下来,每个市县都有150多个工地,而我县监督人员才13个,平均每个人要监管10几个工地,人均监管面积约为51160.44㎡。平时对在建工地的监管主要还是靠监督人员去现场进行巡查抽查,而监管专业性强、数量多、难度大、耗时长;人员、精力有限、无法全方位检查导致监管不到位等因素已经成为建设工程监督管理的重点难点。而智慧工地将远程操控、视屏监控、手机网络等高科技技术运用到建筑、机械、人员佩戴设施、施工现场进出入口等各类物体中,为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再通过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监控和防范体系的信息平台,就能有效弥补传统方法和技术在监管中的缺陷,进一步加大工地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的实时性,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手段,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
        1、对日常监管的应用
        (1)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工地扬尘监测系统。在智慧工地平台中,可以经由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工地扬尘监测系统,实时监管分布在施工现场的进出入口、塔吊最高点多个作业面和钢筋加工棚等施工重点区域。通过PC端和手机端,实现对建设工地机械设备、人员、施工状态、施工进度等现场情况的远程监控和对扬尘设备的远程遥控,在监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减少监管人员外出时间,在室内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快速发出整改要求,有效促进了工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提高了监督管理的便捷性[1]。
        (2)实名制监督管理系统。一直以来,建设领域存在着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农民工被欠薪及讨薪的现状不宜乐观。追根溯源,欠薪多、讨薪难的原因多元而复杂,但其直接原因主要在于用工单位。通过实名制监督管理系统的智能门禁、通道闸管理、人脸识别、实名信息采集等先进技术和相关物联网设备,实时感知人员出入和考勤情况,不仅能强化现场人员安全管理,监督项目经理和项目总监等关键性岗位人员到岗情况。还可以利用信息采集、考勤数据等大数据,科学地解决恶意讨薪、欠薪等纠纷,从而解决现场人员管理和劳资纠纷等问题。
        2、对质量监管的应用
        “移动监督”项目监管子系统
        以国家法律法规为标准,建立工程全生命周期动态、科学管理机制,着重关注如何强化和落实建筑工程各责任主体质量安全监管行为,涵盖日常监督执法、专项检查、问题督改、材料检测、工程验收、现场检查、信息统计分析等质量安全管理的主要环节。

各环节根据预设的质量安全管控目标,可以在监督过程中援引相关法律法规和选取参建单位违法行为,监控工程实体质量安全状态,配合并督促各质量安全责任主体行使自身职责,同时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最终实现从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整改反馈到整改完成复核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此外,通过桌面端与移动端的业务联动,加强了工程项目监督管理的穿透力,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水平和效率[2]。
        3、对安全监管的应用
        以工地重大危险源-建筑起重机械为例,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海南省建筑起重机械备案登记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目前建筑起重设备主要施工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安拆单位和租赁四方组成。各方单位自成一块,导致特种设备管理信息混乱,总包单位未认真履行总包职责,监理单位未对设备信息进行审核,设备安拆单位维保走过场,租赁单位提供虚假设备信息等。而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资质、专项施工方案、设备信息等各方信息整合到平台后,可以对各单位的责任进一步划分,落实到底。比如租赁单位的每一台设备都可以追查来源,总包单位是否对分包单位的安拆方案进行审查,监理单位是否在起重机械安装时巡查旁站,安拆单位是否依据施工方案进行安拆,维保作业开始和结束时是否打卡签到,检测单位对设备检测的现场图片上传到平台等等。以此规范建筑起重设备市场,促进了市场的良性发展,有效的减少了安全事故隐患。
        智慧工地(信息平台)的建立虽然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有了很大的促进且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在使用中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首先,企业对于人脸识别系统的了解和打卡情况不能详细掌控,很多单位交钱应付检查的心态,只是在施工现场安装设备,却不投入使用,不能很好地发挥企业自身管理的主动性。如何保证建筑企业项目避免出现应付的心态,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尽心尽力履行职责,需要监管部门多想办法,继续改进[3]。
        其次,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监控点费用较高,且监控头只安装工地出入口,钢筋加工棚,塔吊最高点三处地方。不能够覆盖所有施工区域,存在监控死角,监控中心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够熟练,很多违规操作不能被及时发现等等[4]。
        未来将是大数据时代,智慧工地对各相关企业、工程项目了解更多、自我约束更强,其自身提高将会更快,人脸识别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监管通系统的作用将更大。总之,目前只是刚刚起步,智慧工地要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也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改造、整合、完善,以便进行可靠、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在此背景下研究建设智慧工地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通过各种先进技术和多元化措施来加强监管力度、提升监管能力,实现建设工地质量、安全管理的全面化、实时化、科学化和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关于印发《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海南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内部分工实施方案》的通知
[1]蔡林宏. 重庆“智慧工地”项目发展浅析[J]. 四川建材,2018,44( 1) : 56~59.
[2]宋辉,何晓卫.打造智慧工地深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13):63-64.
[3]徐刚,戴柱天,崔晓军.智慧工地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平台研究与实现[J].城市勘测,2019(01):37-40.
[4]本刊评论员.让工地“智慧”起来[J].施工企业管理,2017(0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