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2期   作者:米尔瓦尼古丽
[导读]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随着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政策的不断推进

         摘要: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迅速,随着科教兴国,人才战略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建筑设计因此开始不断地探索与创新。教学楼建筑是校园建设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教学楼建筑设计对校园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不同地区的高校建筑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性,如今不同地区的高校建筑千篇一律,具有独特校园文化的建筑少之又少。因此针对存在问题的高校教学楼建筑进行研究,探索与发展校园文化建筑设计,不仅可以改善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还能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
         引言
         21世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之也改变了对高校建筑的需求,带动了全国各地的高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在高校建筑中,教学楼在学校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一个学校不能没有教学楼即没有教学空间。因此对高校教学楼的设计进行分析是很值得的。
         1传统高校教学楼建筑
         我国很多高校建筑是在80年代以前建立,由于受到当时经济原因影响,很多教学楼硬件设备都已经老旧,因为当时的建筑风格,教室与各个专业空间设计上各自为营,互不联通,不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并且传统的高校教学楼设计大部分延续了中小学教学楼设计模式,在一个长方形教室内,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我国一直流行并延续,而所讲的知识还是印刷在书本上面文字和配图,这样学生所学到的都是落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内容。而在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所讲的内容,中小学只有不到十门科目,大学教学分专业可以延伸几百门专业科目,每门专业各不相同,所需要的学习场所和空间必然不能一概而论,还全部用原来的“方盒子”与粉笔黑板作为教学空间显然是不科学的。
         2传统的高校教学楼建筑
         2.1传统教学楼建筑的形成
         对于我国来说,严格意义的高等教育学开始于近代洋务运动后,当时的教学空间使用的是清代的书院形式,规模较小,形式单一。20世纪初,学习西方文化,受其影响引进了西方的校园规划模式和建筑形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多发展为中西合并的高校校园建筑,其布局任采用中国传统的空间形式(三合院、四合院等形式)或欧洲的口字格局。到20世纪中期,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许多高校。这些高校建筑也由庄严对称形式单调慢慢转变成灵活布局的形式,且校园多为开放式且注重校园景观设计。但对教学楼建筑的设计,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导致新型的教学楼建筑的研究不完善,或还不能实施运用到实际的校园建筑中。目前主要还是传统模式的空间形式,即单一的走廊式、“盒子群”、“装蛋箱式”的传统空间格局。
         2.2传统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弊端
         我国一半左右的高校建筑是七八十年代是所建立的,但当时国家经济萧条,很多建筑都是传统单一空间,多采用廊式对称的主配楼格局和以各系为单位的单体建筑组合形式,及各专业互不相连单一独立的教学空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这种“按系设馆”“各系为证”“互不相关”的教学建筑模式越来越显现弊端,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未来发展和社会发展。在传统建筑模式的空间里,主为教与学的单一空间,限制了班级鉴定交流、教学形式,且缺乏引导学生交流空间的平台,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按系设馆各学科之间相互独立,使各系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大大减弱,不利于各学科的高度发展和人才的全面培养。这样的空间,由于空间体验封闭单一、活动受限,缺乏活动多样性及自主性,使得教学设施和学习空间使利用率低,不利于培育多能或全能人才。


         3优化措施分析
         3.1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
         1)外围护结构设计。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设计要更多地考虑保温性能,而南方地区夏季炎热,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设计要更多地考虑隔热性能。为提高建筑的外墙保温性能可选用导热系数小,传热阻较大的建筑材料;防止外墙出现凝结水;防止空气渗透等措施。建筑外墙隔热可使用浅色涂料;设置通风间层;采用复合墙体等措施。通过采取不同的保温隔热措施,可以减少加热或制冷设备的能源消耗,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2)雨水收集。通过将校园建筑屋顶和地面的雨水收集起来,使用中水处理技术,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等处理,将处理后的雨水储存起来,再供给校园绿化清洁使用,从而达到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的目的。3)采光设计。在教室侧窗采光中,反光板常用在高侧采光窗与观景窗之间,能有效地将光线反射到天花板再漫反射到室内远窗处,提高室内照度均匀度。因此通过改善建筑设计增设反光板可以提高室内照度均匀度,有利于减少人工照明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信息化教室的应用
         现在的教学建筑中开始广泛的使用信息化教室,传统的“教”与“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室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僵局。传统高校教室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教师在台上讲的热火朝天,学生在台下呼呼大睡。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程度、专注度有关,现在有了VR教室,实现课堂上通过VR技术将教师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360°、全沉浸的场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听到的转变成看到的与听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大程度上解决学习兴趣与专注度问题。如建筑构造中,书本上图例构造图学生不一定能看懂,有了VR视频教学,学生从2D平面转化到3D立体动画配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到提升,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信息化教室也应该对教学资源公开化、共享化,可以将各个高校同专业学生“面对面”交流,使不同高校间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3创新空间设计
         1)交往空间。高校教学楼建筑交往空间是指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休憩、休闲等日常活动的开放性空间。交往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同学间或师生间的交流活动,增进学生学习生活及教师教学生活的兴致和乐趣,改善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现代化校园文化氛围。2)信息化教室。高校教学楼建筑信息智能是指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智能硬件平台为载体,结合不同的应用软件,方便教师进行网络授课,为学生提供在线课堂,为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等功能。信息智能不仅体现在推陈出新的硬件技术设备上,更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软件网络平台上,这种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大大方便了在校师生的生活,提高了校园的品质,使其成为现代化校园的代表。
         结语
         教学楼建筑作为师生主要生活学习场所,是当前校园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所谓少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应加大对教育建筑方面投入,保障教学楼信息化设计工作的全面性,丰富教学楼使用功能,不断提高教学楼公共服务质量,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与学生学习环境。高校应当以前瞻性的眼光对待教学楼建筑信息化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楼建筑硬件设备,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敢于创新,为现代化高校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圆圆,宋蓉蓉.当代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的创新之路[J].住宅与房地产,2017(15):190.
         [2]吴杰.数字化技术与信息化时代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广西城镇建设,2007(09):22-24.
         [3]潘新华,朱科业,姜学庆.中国高校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1(07):14+10.
         [4]刘洋.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新改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5]戴雯.高校校园建筑室内设计空间形式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