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对于建筑整体力学性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控制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也成为工民建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课题。同时,随着超高层、大跨度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力学特性以及施工质量的相关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对于混凝土结构来说,不仅仅是材料质量、施工工序会造成结构裂缝的出现,温度、湿度、荷载等同样能够导致施工裂缝的发生。所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技术人员能够从这些角度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工民建;混凝土结构;施工裂缝;处理技术
1常见的工民建混凝土结构裂缝形式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具体操作期间人工、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混凝土材料使用后局部区域内出现了裂缝,这种情况不仅会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造成冲击,还会影响工程建筑的美观度,因而,需要有序的进行工民建筑中裂缝形式的探索,为问题处理措施提供突破口。
1.1温度性裂缝
此类裂缝在工民建中出现,主要是由于材料应用的内外温度差异性较大,而造成的混凝土分子变化问题。一方面,当建筑施工周围环境温度过低时,搅拌后的混凝土内部环境热量提升,内外温差大的分子运动状态下,导致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分子空间间隙扩展,进而也就出现了裂缝;另一方面,混凝土搅拌期间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待混凝土蒸发后,已经“固定”的结构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可填充空间,从而也会导致局部裂缝的问题。
1.2局部建设区域结构裂缝
即工民建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在振捣、夯实等环节中,由于具体工作专业技术要点管理不到位而在建筑结构表面所形成的裂缝形态。比如,混凝土施工区域振捣强度较大,或者是地基建设部分均匀度不够所导致的裂缝等,均属于结构性裂缝形态。
2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具体类型
2.1裂缝属于干湿型
裂缝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原因造成的,比如建筑工人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操作不当的问题,或者后期在保养建筑物上出现了问题。影响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在后期施工的时候没有很好地维护和保养混凝土结构,从而导致其出现疏漏。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最普遍的一种裂缝方式就是干湿型裂缝,它是由多种材料混合制成的,混凝土浇筑建成了混凝土结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水成分的加入是难以避免的。完成混凝土浇筑以后,其中的水分应该保证能够缓慢地进行蒸发,然而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受到阳光的照射和空气的接触,混凝土结构不能够将多余的水分蒸发掉,不过相较于外部,内部的水分蒸发速度更慢一些,致使内部和外部在水分蒸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内外拉力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由此一来会出现干湿裂缝的情况。一般来说,干湿型裂缝都是成片出现的,建筑的美观和质量严重受干湿型裂缝的影响。
2.2裂缝属于化学型
出现化学型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自身的原因,它的化学成分非常不稳定,但是混凝土的化学成分不具备稳定性的真正原因还是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在浇筑建筑物构件的时候,要在现场对其进行搅拌,由此混凝土的质量要求得很高,在搅拌混凝土的时候,如果混合比例出现了偏差,会出现化学型裂缝。与干湿型裂缝相比,化学型裂缝大多数都会纵向延伸,因为混凝土比例出现错误,且长时间搅拌的时候,会产生特定的化学离子,影响混凝土的结构,使混凝土结构变得疏松,不仅会使工程建筑的质量受到影响,还会使工程建筑呈现不稳定的状态。
2.3裂缝属于温度型
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湿度型裂缝的形式是最为常见的。
在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构建混凝土的位置决定了其内部的空气流动性差,同时有一些混凝土暴露在外面,因此它的表面长期接触外部的空气,具有比较大的流动性,水分和热量不容易堆积,而且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温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物体在热胀冷缩原理的作用下,会产生强大的拉力,如果拉力过强,混凝土没有能力承受,就会逐渐膨胀起来,从而产生温度型裂缝。如果出现温度型裂缝,想要在前期排查和寻找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应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提高技术水平,使混凝土中的水分含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降低,从而避免温度型裂缝。
3处理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设计方法进行优化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期,需要对施工方案、设计方案进行审视,从而明确施工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存在设计错误的部分也需要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施工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将混凝土材料选取、混凝土配比、混凝土搅拌质量控制等内容融入到方案之中,并且需要在传统施工工艺的基础上,对工艺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保证施工方案符合当地自然环境以及项目具体要求。
3.2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1)在材料进场之前,需要对供应商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和统计,明确其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情况。随后,在材料进场时,也需要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保证每批材料都能符合施工要求。
(2)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混凝土的配比、性质进行检查和确定,保证浇筑过程中的混凝土相关性质能够达到技术要求。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一个位置都能得到充分的振捣,并对振捣时间进行控制,这样能够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
(3)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材料存放环境能够起到保护材料的作用,并且需要对施工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机械进行有效的养护,从而避免机械故障所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
3.3合理使用混凝土添加剂,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
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单位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以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采用铜模板的项目,需要提前对其进行浇水,保证铜模板处于湿润的状态。在浇筑过程中,则需要采用适合的振捣方式。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还需要对混凝土本身进行养护,通过覆盖塑料薄膜或者保湿膜的方法控制混凝土水分散发的速度。只有混凝土结构完全干透后,才能拆除结构上的模板。
3.4合理运用混凝土添加剂,对轻微裂缝进行修补
目前,混凝土添加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不同的混凝土添加剂能够起到控制混凝土水化热等作用,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混凝体结构出现温度不均等问题。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添加剂的添加量,避免对混凝土自身性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施工过程中会通过采用灌浆法等工艺对裂缝进行修补,并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修补效果。但是,在修补之前,需要对裂缝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明确裂缝的产生原因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致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出现裂缝的因素有很多,在施工的过程中这一问题非常普遍。一旦出现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性,还会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工民建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使处理裂缝的水平得到提高,从而使建筑行业更好地前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启怀,杨宗朝,万勇,等.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观察[J].绿色环保建材,2019(9):150+152.
[2]严雪军.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8(34):162.
[3]陆帅.公路桥梁施工混凝土裂缝防治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3):280-281.
[4]付鸿杰.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24):178-17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