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路是我国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的影响,常会存在多种不同形式的路基水毁现象。在这些现象治理不够及时的情形下,将会给公路系统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对行车安全造成极大影响。本文在对公路路基水毁类型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路基水毁治理与保通措施,以期为公路运行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基;水毁治理;保通
公路路基水毁是指在自然或人为作用条件下,由于水资源的流动和冲刷作用,使得公路路基出现损坏,路面出现病害甚至带来严重交通事故的情形。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气候条件也较为复杂,因此公路路基水毁在不同地区都有存在,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路水毁类型分析
1.1 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是公路路基水毁的基本现象之一,尤其是在山区公路运行中,沿线山体在遇水之后会出现软化现象,而软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情形下,路基失去原有的承载力,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产生剪切力,在二者失去对应平衡性的情形下,就会使得路基部位的土体不断下滑,进而造成路基的整体性遭到破坏[1]。在这种情形下,不仅会使得路面的通车功能受到影响,而且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交通中断,影响到公路的基本功能,给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带来负面影响。
1.2 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公路在运行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沉降。在发生路基沉陷时,必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路面破损,造成行车质量受到影响。如果是混凝土路面,还会带来断板现象,在控制不够及时或者不到位的情形下,将会造成严重的行车安全事故。路基沉陷的因素主要是源自于路基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者排水措施不到位,由此造成路基防水性较差、在路面及边沟行车积水,对路基造成严重的水毁灾害。
1.3 人为活动损坏
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多数地区达到了高度覆盖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常会存在直接向公路或者公路边沟排水的现象。由于这些现象相对较为隐蔽,目前在这方面的细节性监管较为缺失,使得公路养护部门无法对这种人为损坏现象进行处理。在养护措施不到位的情形下,将会直接造成公路路基质量下降,在水力冲刷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损坏现象。
1.4 桥涵破坏
桥涵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路设计和施工中,同样是重点控制工程。由于自然因素影响,在出现降水量较大甚至出现洪水的情形下,桥涵也是受到破坏最为严重的部位。在水力冲刷较为严重的情形下,桥基被掏空,必然会造成桥梁失稳或者涵洞损毁现象。桥涵破坏现象产生的原因除设计和施工因素之外,日常养护工作的开展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对应位置清理不及时的情形下,会对泄洪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2、路基水毁的治理与保通措施
2.1 路基坍塌的治理
路基坍塌的治理与保通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在设计是要能够强化水文情况的勘察,尽量避免项目工程经过水文不良地段[2]。其次是对于长期性发生路基坍塌的路段,要能够通过科学勘察和设计,采用改线或者设置河道处理的方式,尽量降低水力冲刷现象造成的影响。再次是要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应用,加强对水力冲刷作用的监测,在出现异常监测数据时,要能够及时勘察现场情况并采取对应的处理措施,避免由于控制不到位造成坍塌现象加剧。再次是要能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坍塌预防养护体系,及时做好培基处理工作,提升公路养护水平。图1为某公路路段的坍塌治理现场
.png)
图1 公路坍塌治理现场
在路基坍塌现象治理过程中,还应当重视新型治理技术的应用,改变早期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限制造成的路基承载力不足等问题。
2.2 路基沉陷的治理
路基沉陷的治理同样需要从设计和施工流程入手,尤其是在软土地基施工情形下,必须根据地质勘察情况,选择对应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有效防止路基沉陷现象的发生。在已建成公路系统运行中,对于路基沉陷现象应当加强监测和养护工作。在较为容易发生沉陷现象的路段中,应当通过定期巡查模式,提前预知路基沉陷的概况,并且及时做好交通引导并进行提前处理。对于已经发生沉陷的区段,除采取上述措施外,还应当对路基沉陷的具体原因进行勘察,从而确保后续处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也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加强预警管理
在公路路基水毁因素中,人为破坏是重要方面,因此在治理与保通处理流程中,同样要重视人力作用的发挥。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明确公路沿线部门和使用者在公路路基保护中的作用,使周边生产单位和居民认识到公路路基水毁现象的严重后果,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路基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合理的措施减少这方面的损害现象[3]。同时,对于公路养护和管理部门而言,应当在养护工作开展的同时,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人为破坏尤其是恶意破坏对路基造成的影响,从而为公路的顺畅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完善路基排水设施
完善的排水设施属于主动性的治理和保通措施,能够有效减轻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公路路基水毁现象。在公路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由于现场环境和施工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排水设施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有效抵御水力冲刷。随着相关技术发展和养护水平的提升,在水毁现象较为严重的地区,需要引进新型排水系统施工技术,在确保公路承载量和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完善排水设施,在防止水毁现象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水平。
3、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理念已经从保障通行转变为服务通行,这对路基水毁治理和保通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作为公路系统基层工作的一份子,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应当从改进工作理念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理论知识应用水平,通过路障设置和引导,加强对现场车辆的组织,采用交替通行的方式,进行减少由于路基水毁带来的影响,全面提升公路事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蔺港,周欢.公路路基水毁修复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浅析[J].建材与装饰,2019(11):266-267.
[2]付绍俊.公路路基水毁的主要类型与防治对策[J].绿色环保建材,2018(10):123+126.
[3]薛方,陈朋哲.山区沿河公路路基水毁原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0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