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2期   作者:代振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国家加大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力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国家加大了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力度。目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地理信息数据的存储、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不仅土地使用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并且达到了土地管理的动态化,便于多级治理。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日渐成熟,成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辅助手段。文章着重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双评价”“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提升国土空间管控能力。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国土空间规划;应用分析
         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国土空间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不但能实现我国土地空间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同时还能推动农业、生态、交通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城市与经济建设的整体进步。伴随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国土空间规划格局也出现了一定限度的变化,要提高规划质量以及空间利用综合效率,就必须转变传统规划思路,调整和完善规划管理体制,积极引入全新的国土空间利用方式,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宜居的生存空间。
         1地理信息系统的优点
         1.1节省时间精力,为工作人员减负
         关于由完整的工作系统组成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程序,以及借助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来执行任务的方式,只要进行有关的设定即可做到土地测绘,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以便缩短测绘过程,从而提高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效率。
         1.2测绘信息具有时效性
         当地地理条件的实际演变,合理性和分析结果还可以通过卫星监测和控制地理变化的结果,采用先进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跟踪分析,土地使用和气象学等需要进行严格的分析,在制图过程中发现不利之处并分析整合,及时反馈测绘结果,在此期间确保制图信息的时效。
         1.3能够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失误
         通常,在传统测绘的背景下,调查人员进行的调查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但是,当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测绘时,整个测绘过程是由系统本身预先建立的过程自动执行的,因此可以在收集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测绘错误,数据输入和分析完全由程序进行,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2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2.1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根本。对自然资源进行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是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基础,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意义重大。自然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查清各类自然资源体投射在地表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基本情况,掌握最基本的全国自然资源本底状况和共性特征。地理信息系统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可视化表达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成为自然资源现状调查和实时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自然资源现状调查的初始阶段,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数据组织和管理能力,建立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库,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数据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对自然资源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相关预测分析,并将相关结果以地图、表格、统计图等形式展示,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在自然资源现状调查中发挥作用,还能结合历年遥感影像建立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库,为研究自然资源空间演变、开发保护、节约集约利用提供良好数据基础,大幅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智能化能力和水平。


         2.2地理信息系统在“双评价”中的应用
         “双评价”即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评价,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指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灾害等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生态功能、农业功能、城镇功能导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为基础,划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适宜性分区。在自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综合考虑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统筹把握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客观全面评价资源环境本底状况,明确空间发展潜力规模及分布范围,进行资源环境禀赋特征、问题与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等综合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基于单一模型开展坡度评价、土壤条件评价、水资源总量评价等单要素评价,也可综合考虑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开展集成评价。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用于“双评价”的数据处理、要素分级、阈值率定、优化修正、空间分析、统计图表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评价分析、成果核验和输出,为“三区三线”的科学划定奠定良好基础。
         2.3地理信息系统在“三区三线”划定中的应用
         “三区三线”作为空间规划底图的载体是指在“双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三区三线”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在综合考虑底线保护要求(永久基本农田、各类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等)和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人口集聚趋势等)基础上,科学测算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比例和开发强度指标。本着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只增不减”“基本农田总量不变”“城镇开发边界集约利用”等基本原则,参照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划定指南,梳理生态保护要素,开展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生态敏感性评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于城镇发展现状研究、城镇发展定位和目标分析、城镇发展规模预测、城镇空间格局研究等,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通过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分析、占补平衡分析等,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统筹“双评价”结果、三条控制线位置,初步划定生态、农业、城镇适宜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提供“三条控制线”边界初划、“三区三线”规划方案比选、冲突检测、方案协调等功能,实现“三区三线”智能划定、成果检验和输出,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
         3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非常重要手段。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可视化管理,还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国土空间的动态管控。同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变化追溯和预测性分析,这将为国土空间科学规划和国土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应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提高国土空间规划中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提升空间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焦思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解读[J].资源导刊,2019(11):12-17.
         [2]殷明,陈雪洋,陈甲全.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30):54.
         [3]黄荣.分析遥感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271-272.
         [4]韩东瑾.GIS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2019(6):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