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质、水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水资源的被污染,水体的水质情况变差,常规工艺处理的水质逐渐达不到出水水质的标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存在着占地面积大、处理水质不佳、抗冲击负荷能力低、耗能大等问题,本文通过改造进一步调高了澄清池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节能、出水水质、絮凝的效果。
关键词:工业水;装置;澄清池;絮凝
一、项目背景及存在问题:
1、项目背景:.
水气厂工业水场源水加混凝剂后进机械搅拌澄清池进行絮凝、沉淀,澄清池出水进入虹吸滤池过滤后进入清水池,通过清水泵送入化工区管网。其中出于环保要求,澄清池的排泥水全部回收。目前,澄清池单池制水能力远低于设计值,抗冲击能力弱,成为工业水场提升处理能力的瓶颈。
2、存在问题:
澄清池是一种将絮凝反应过程与澄清池分离过程综合于一体的构筑物,目前我国水处理中普遍使用的澄清池不少面临、产水效率低、土建费用高、运行不稳定、机械问题维修等缺点,水力循环澄清池则因其泥渣回流量难以控制,且反应时间短适应性差、等。通过对澄清池运行状况观察及对澄清池结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澄清池存在如下问题:
(1)、二反应室出口折流板短且与分离区斜管相对,在二反应室内完成混凝反应的大颗粒矾花在流出二反应室时直接与斜管端面相冲击而被击碎,变成细碎的矾花而不易沉降,同时可以观察到有未沉降的细碎矾花进入辐射槽中,随后进入滤池,附着在滤料上,快速降低滤池孔隙率,缩短过滤周期。
(2)、搅拌机的搅拌效果受搅拌桨的结构影响,有效搅动范围小,在一反应室回流缝周边会有大量泥渣沉积,局部堵塞回流缝;回流缝缝隙过窄,易堵塞,导致分离区活性污泥无法回流到一反应室,在分离区底部周边形成沉积,分离室内悬浮泥渣层不断升高,直至斜管上清水区。
(3)、现有排泥管线在澄清池池底,不能对分离室悬浮泥渣层高度进行有效控制。
上述原因导致澄清池絮凝效果差,五分钟沉降比居高不下,工业水场的处理能力大幅度降低,抗冲击能力差。
二、立项理由:
1、澄清池絮凝效果差,回流缝易堵等自身原因直接制约着澄清池处理量及抗冲击能力的提升,澄清池的处理量制约着整个工业水场的处理量。
澄清池制水能力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工业水场平稳保供的最严重的瓶颈问题。所以改造澄清池提升絮凝效果为工业水场平稳保供提供保证
2、使用新技术从根本上提高工业水场处理量。
3、提高澄清池处理量的问题,确保在三套裂解装置全部开工时满足化工区用水的同时,为实现停运二工业水场走好第一步。
三、项目的内容、规模及技术路线
1、项目内容
澄清池为内部改造,基本不破坏外部原结构。改造后澄清池单池处理量预计可达到1500—1800m3/h,同时提高抗冲击能力。
2、技术路线
涡旋网格澄清池,它包括絮凝反应单元、澄清单元和污泥浓缩单元,澄清池内加药后的原水首先进入第一涡流反应室,之后进入第二涡流反应室,接着进入第三涡流反应室,最后进入分离区从集水槽进入下一道处理工序,涡流反应室内填充微涡流反应器。加入混凝剂的水流经管道混合器从涡流澄清池底部的进水管进入,再依次经过喷嘴、喉管流入第一涡流反应室底部的喇叭口;在喇叭口处完成配水后再进入第一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水流在安放在第-涡流反应室和第二涡流反应室中的多个涡旋网格絮凝反应器的帮助下完成絮凝,水流再由第二反应室底部流出至缓冲区;絮凝工序产生的絮凝体沉淀物因重力作用下沉至位于缓冲区下面的污泥区,水流通过斜管或斜板区后进-步进行固液分离完成澄清工序,分离后的水经从清水区向上溢流进入环形集水槽:设置在池顶的操作杆通过连接件控制喉管在纵向上的位置调节污泥回流量:污泥区中的少量污泥经喉管回流至第一涡流反应室,其余大量部分污泥通过在池底的环形排泥管排出池外。
加了混凝剂的水流通过涡流网格絮凝反应器后,水流形成微小的涡旋流动,有利于水中微粒的扩散,充分利用流体能量,增加脱稳胶粒的碰撞机率,形成絮凝质量更好、密度高、分离性能好的固液两相体系,并从根本上提高了絮凝反应的效率,对提高净水水量和水质都有显著的效果。其二,强化了对细小颗粒物的沉淀,更好地保证了澄清池的沉淀效果和澄清效率,具有较高的表面水力负荷。该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净水工艺的絮凝反应效率、缩短絮凝时间、减少水头损失、降低药耗、提高净水水质,而且还提高沉淀分离的效率,提高污泥含固率,还具有占地面积小,运行平稳,耐冲击负荷,节省整体工程投资、降低制水成本等优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结语:
改造完成后,在水处理过程中获得好的净化效果。 改造后可以增大工业水场的处理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及将来的生产用水需要,为工业水场平稳运行提供保证,会给大庆石化公司的安全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外在效益,并能实现降低水耗的目的。改造完成后,为实现停运二工业水场走好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