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修复后合理化利用现状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2期   作者:姚泽生 严立宇
[导读] 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一般会保留其形态和基本功能

         摘要:污染地块修复后土壤一般会保留其形态和基本功能,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通常基于人体健康风险水平考虑,其评估方法存在一定的可变性。由于我国对土壤修复后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视程度不足,污染地块修复后盈余的土壤通常会被当作工程渣土运往消纳场处置。对于负荷日趋紧张的土壤消纳场,土壤作为一种可再利用的资源,此类做法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社会负担,若在不违背安全可行的原则下土壤尽可能得到合理化利用,对促进循环经济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产业现状
         引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发展,可是在发展中伴随着的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却日趋严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越来越重视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本文通过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以及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为土壤修复和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1.1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土壤修复技术指的是通过挖掘、翻耕、电动以及热解吸等物理手段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分离处理修复方式。物理土壤修复方式的应用范围广,操作方式便捷,同时土壤的修复时间短,但是成本高,而且容易存在修复不彻底导致二次污染的情况。比如在电修复技术中,能够保证土壤生态环境的完好性,提升土壤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修复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土壤的含水量达到 100%,否则将会产生丙酮等有害物质;换土以及焚烧方式,操作方式简单,应用范围广,效率高,但是这种方式的耗能高、成本高,而且如果处理不当还容易导致二次污染;蒸汽法,可操作性比较强,而且不会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或者造成二次污染,但是花费的成本比较高;热脱技术具有设备移动灵活、处理范围广以及土壤利用率高等优势,但是需要的设备成本比较高。
         1.2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
         当前在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改良剂的方式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沉淀、还原、溶解和吸附。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可以分为四种方式:其一,为化学脱卤修复方式,这种修复方式时间短,但是如果与水作用会引起化学反应,增加修复成本;其二,为稳定固定修复方式,土壤修复成本低,同时形成的物质毒性弱,但是在修复过程中需要的设备比较多;其三,浸提淋洗修复方式,这种修复方式有利于提升污染物的除去效率,但是需要的水比较多,因此提升修复成本;其四,氧化还原修复方式,对于无机污染的处理效果比较好,但是容易使土壤的生态结构受到影响。
         1.3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面主要是通过生物体的代谢活动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帮助土壤恢复到原来状态的一种修复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修复方式:第一是利用动物进行修复,其成本低,对土壤的生态性影响不大,但是会受到动物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而且需要的修复时间长;第二是利用微生物进行修复,这种修复方式需要的成本低,有利于预防土壤的二次污染,同时可操作性强,但是对污染物的敏感性低,修复工作开展路径窄,容易受到环境约束;第三,植物修复方式 ,这种修复方式需要的成本不高,有利于避免土壤二次污染,防止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同时有利于对环境的美化,但是植物修复的周期长,种类单一。
         2土壤修复技术
         2.1农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在我国的农田土壤污染中,较为常见的是重金属污染,其中较多见的是 Hg、As、Pb 等;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而引起的污染。在农田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中,我们一般采取工程措施、农田调控、化学技术、植物覆盖等方式进行干预,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如果污染程度较重,但是污染面积不大时,可采取工程措施,对部分土壤进行小面积置换。该技术的修复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容易破坏土壤结构,不利于土壤肥力的形成。对中、重度污染,可采用农田调控的方式,通过改变耕作的方式与制度,调整农作物的种类来修复土壤。该修复方式的费用低,但是修复周期长,效果较为一般。对于大面积的重度重金属污染,要采用化学技术进行修复,通过加入预先调配好的化学制剂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置换与沉淀。该种技术的费用不高,而且效果明显,但是容易对土壤造成二次伤害,降低土壤质量。对于一些污染面积中等、污染程度不是很大的土壤,还可以采用植物覆盖的方式,借助覆盖的植被进行自身化学吸收反应来对土壤进行净化。

该方法优点是不破坏土壤,但是所需周期较长,需要较长时间。
         2.2石油污染土壤技术
         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周期较长,治理手段较多,目前主流的较为成熟的修复手段有生物修复、物理修复以及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应用微生物与植物联合发生的反应进行石油污染净化,适用于一部分特殊土壤环境条件的污染,费用低而且安全环保,但是修复效率较低下,修复效果一般;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应用热强化土壤气相提取技术,让非饱和区的土壤中的有机物自主挥发出来,该技术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不会引起第二次污染,但是会产生一定的尾气排放;化学修复指的是利用化学氢化技术对高浓度污染的石油污染土壤进行处理的修复手段,修复效果可观,修复速度快,周期短,但是会对土壤的部分生态功能造成破坏。2.3工业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工业污染土壤主要是重金属污染以及一些有机物的污染,还有混合污染,这些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土壤环境,还会对地下水进行污染,严重破坏地下水环境。目前常见的修复技术有物理与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有固定稳定化修复技术、阻隔填埋技术、电动修复技术等,化学修复主要是化学还原修复技术,这些修复基本都是属于原位修复的范畴,对土壤的生态功能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破坏。
         3土壤修复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首先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方面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修复标准,这对于土壤修复工作的开展和发展来讲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并且由于土壤环境检测标准不够完善,对污染土壤进行效果检验和评价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日后的土壤环境工作的开展,应当针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研究和制定,这样才能够促进土壤环境工作的正常发展。其次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没有明确的资金投入。
         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会消耗大量的经费,但是目前没有完善的法规和责任人,因此大部分的经费都由政府承担。所以应当对土壤污染修复市场进行优化和完善,制定相关的规范条例,明确土壤污染防治修复工作的责任。目前的土壤环境保护体制不够完善,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对于土壤来讲,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保护体制不健全,对于污染者没有有效的惩治手段,也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土壤的土质状况。因此应当制定有效的措施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创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环保技术需要进一步革新和突破。当前的环保技术大多是以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或者在此基础上加以组合。
         最后是土壤环境保护模式缺乏内生动力。当前环境保护很大程度上仍然由政府资金主导,对于环境保护服务的付费模式仍然是财政资金买单为主。整个行业对政策的依赖性太强,行业本身的稳定性不高。因此,如何培育一套完善的环保产业经营模式,对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向上发展至关重要。
         结束语:对于土壤环境的保护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对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规划保护,一方面是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在修复土壤时,要结合土壤污染的不同情况与类型选取最佳的修复技术,设计出合理的修复方案,在尽可能保证土壤质量以及土壤肥力的情况下将残存的污染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双进,南忠仁,臧飞,杨潇焱,陈帅.油料作物对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6):80-84.
         [2]陈政.还原稳定化技术在铬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11):219-220.
         [3]张智.浅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实践[J].低碳世界,2019,9(11):18-19.
         [4]刘凯兴.不同修复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J].青海环境,2018,28(04):161-169.
         [5]刘娜,薛中俊,叶文玲,胡宏祥,徐年,符小菲.不同钝化材料对铜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37(12):2694-2700.
         [6]张迪,丁爱芳.组配钝化剂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37(12):2718-27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