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新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加大了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建设文化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但可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还能对发扬和传承中华文明、坚持文化自信起到关键作用。群众文化需要听觉艺术的表述方式,它的艺术形式内容不同于舞蹈美术,不通过视觉传递,也不像优美的诗词文字一般可以准确表达具体事物及内容,但却能传递普世情感。
关键词:群众文化;音乐创作;问题;
1研究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遇到的问题
1.1大众群文音乐创作员需具备的普世审美价值观
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过程的素养,在许多方面决定于学校生活由于音乐的精神而充实到什么程度。他还说过: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可见,培养音乐审美素质对于提升人们的情操及内涵至关重要。
对于音乐创作人员来说,创作动机和价值观不再像500多年前的巴洛克时期,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严肃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允许用不同作曲技法表达个人情感、彰显个性的多元社会。无论音乐听起来是令人愉悦或舒适、亢奋或悲伤,我们可以把原因放在创作者有很好的审美及共情的能力上:创作者不会为了炫耀技巧,使每一个小结都不重复,同时把超过10种不同的节奏型、调式、速度自以为很巧妙的放在同一首作品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样的音乐只有理论可言,旋律美感将荡然无存。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勋伯格“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由此可见,世上的音乐千万首,却还是有一个普世审美标准的。
1.2音乐创作风格单一,元素不够新颖
面向社会,创作者所面对的是文化差异极大、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的普罗大众,既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又能让人民群众在音乐中感受到美感是一件值得创作者思考的问题。其逻辑在于:理想的聆听者是既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又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是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人。他可以一面品评音乐,一面欣赏音乐,不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而现实中,由于听众的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审美能力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人群对同样的作品接受能力不一致。不仅如此,基于习惯及生活环境等因素,许多听众不愿怀有包容博爱的心态对面所有听到的音乐,更甚出现所谓的风格鄙视链:听交响看不上听流行音乐的,听流行音乐的看不上听民族民间音乐的等等。
其二,虽然群众文化在快速发展,大部分的音乐作品在表达形式上也是多姿多彩,但是若深入作品的创作方面,其创作元素还是比较老旧。部分业余创作员受限于专业的技术技巧与良好的审美能力,其音乐作品一是旋律线条简单幼稚且缺乏审美特征;二是风格千篇一律,让人听起来似曾相识,不能灵活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而这样的创作员是不能形成引导听众接纳新鲜事物的良性循环的。其结果显而易见:对创作人而言,由于技巧受限,又没有良好的、与时俱进的审美能力,所以难将自己音乐作品的质量提升起来。而这种作品,往往很难有机会跟较高质量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一起;对于听众而言,他们只能在此创作者的作品中但求悦耳,但求知觉层面的欣赏,一旦出现审美疲劳,创作者的职业生命就开始凋零。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音乐创作,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很好将其艺术性充分体现出来。
1.3音乐文化和素养影响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的学习在国人的印象里,早已定义为了单一的技艺学习。殊不知创作员对音乐文化修养的深浅,直接影响着其作品成熟度及审美特征。很多业余大众创作员在学习了一些作曲技能之后,作品的?完整度和逻辑性有了很大的增长,天赋较好的创作员甚至形成了自己特有风格,但是却很难再继续提高,其原因在于单一的学习作曲技能,只是在技艺上的熟练。这种情况尤以声乐形式的作品更为典型:歌词是左右歌曲创作的魔杖,于情感方面,创作员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揣摩歌词的优美,甚至有的创作员将就着把歌词好不容易套在旋律里,这种行为从根本上忽视了音乐的本质是传递情感及感染听众。没有理解的音乐创作必然没有情感,再纯熟的作曲技巧也不能传递作品的感情,观众无法从中获取感动,这样的创作是失败的。
2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具体方案
2.1建立反馈
现阶段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关于音乐创作方面还需要文化部门对其进行不断探究,便于对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审美以及要求充分掌握,便于创作音乐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及目的性。详细的调研工作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开展:
①文化部门应该安排工作人员深入到群众当中,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当面访问等形式,深入知晓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具体要求,并将其进行例如年龄、民音乐风格爱好等分类,确保所创作出的音乐能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②使用网络以及多媒体宣传音乐作品。经过以上方式,可以获得有关数据信息,有利于文化部门能够更加具体全面的知晓群众要求,方便后期对音乐进行创作。
2.2强化群众音乐素养的教育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创作音乐,想要创作出一曲非常优秀的作品,就务必要具有扎实的作曲以及作词功底和很强的艺术涵养,然而,广大人民群众想要更好的了解一首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以及情感首先要对音乐的内容和创作者的曲风风格,作品含义等进行一定的了解。从某些方面而言,二度创作也是一种创作形式,所以我们可以先模仿后原创。大家都知道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他们在儿时学习音乐时,经常就对前代音乐家巴赫等人的曲谱进行曲式分析和抄写。其次音乐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小范围内的进行采风活动,将某些优质的、有审美特征的音乐收集起来,然后将个别精彩的片段小结当成自己旋律的动机继续发展成一首完整的作品。这样以来,虽然受限于专业程度,但是经过大量谱写练习,同样可以有效将自身的情感发挥出来,培养出用旋律线条进行情感表达的能力。
音乐无处不在,其魅力更是美妙绝伦,虽然部分业余创作员不是特别了解音乐,但同样可以加入县市区级音乐家协会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可参加定期举办的音乐活动(如专家讲学、音乐会)提升自己的音乐音乐鉴赏力及交际圈,在不断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中,逐渐将每个创作爱好者身上的音乐创作潜能激发出来,最终可以使创作水平得以提高。
2.3音乐创作多元化
在为某些群众文化活动进行音乐创作程中,创作者谱写的旋律可以将现代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加入其中,这样不仅更有利于整个音乐作品在表达上更具艺术性、潮流性、风格性,还促使创作员的专业知识面不断扩展,对听众来说也引导他们了解更多的音乐风格,提升审美和音乐鉴赏力及对所有音乐的包容能力。
3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迎接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1、创作员应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其作品须在大众普世的审美框架下;
2、创作员需建立信心,在提升自我文化素养的同时引领听众提升鉴赏力和审美力;
3、创作员应以博爱的态度看待不同音乐,并在思想向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保持求知欲。
只有将群众文化中音乐创作优势体现出来,才可以促进群众文化活动迈上新的台阶。丰富多彩的群文原创音乐作品,不仅营造了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也为提升国民素质提供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吴秀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J].?音乐时空,?2014,?000(017):138-138.
[2]叶葱葱.?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方音乐,?2015(6期):207-.
[3]杨建文.?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突出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7,?000(002):24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