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史东辉
[导读]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更要注重分析论辩,讲求说服力,不能只流于形式。如若作文中举例过多,辩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理说透,所以,议论文的论证需要在思辨中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让思想在“理性思考”中变得深刻。本文笔者以本次学考作文中的优秀样卷为例,浅析考场议论文思辨析理的几个有效途径。

史东辉   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  浙江  嘉兴  314000
【摘要】“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更要注重分析论辩,讲求说服力,不能只流于形式。如若作文中举例过多,辩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理说透,所以,议论文的论证需要在思辨中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让思想在“理性思考”中变得深刻。本文笔者以本次学考作文中的优秀样卷为例,浅析考场议论文思辨析理的几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思辨析理、有效途径、发展辩证、转换视角、追根溯源、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63-02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更要注重分析论辩,讲求说服力,不能只流于形式。但现实条件下,尤其是面对考场作文,议论文的写作中普遍不擅长说理,缺乏理性思辨力,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仅靠例子代替分析论证,从学考要求至少600字的议论文到高考至少800字的议论文,如若其中举例过多,辩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理说透,所以,议论文的论证需要在思辨中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让观点在“理性思考”中变得深刻。
        笔者曾先后参与过浙江省高考、学考作文的评卷工作,深切地感受到在考场议论文的写作中,考生在语言、结构、技法方面的差距并不大,主要的差距还是体现在文章所具有的思辨色彩和所体现的思想深度方面。以2018年4月的学考作文题为例:“对有的人来说,空白就是一无所有;对有的人来说,空白意味着更多可能。”作文所给材料明显带有思辨的色彩。近年来,浙江乃至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既顺应了新时代高考选拔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
        下面笔者就以优秀样卷为例,浅析考场议论文思辨析理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一分为二、发展辩证地看一看
        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往往含有对立而又统一的两面。矛盾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转化。所以,看待人和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看到对立与排斥,又要看到联系和统一;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转化。
        如,学考佳作《空白之象,有无之辩》中写到:
        空白既是表面上的空空如也、一无所有,也是蕴藏着的更多可能。
        “有”与“无”是魏晋名士清谈时的题眼。于是有“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避世的思想。人生的日记从空白逐渐变得充实,可到头来还是如灰烬般消失,徒留记忆以缅怀。
        因此,空白是“无”。
        可《心经》中说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使人把命寄托在往生与轮回上,一定程度上是虚无的、悲观的。撇开宗教,人类历史的过程也是从无到有的转变。从新石器时代的图腾崇拜、青铜时代的古拙、汉魏六朝的气韵生动直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也有很多企业空手起家,创造辉煌。
        空白是一个圆环,似有又似无。
        此文有对“有”和“无”的思辨,揭示出“空白”既可能意味着一无所有,亦可能意味着无限可能,看到了其既对立而又统一的一面,并将对“空白”的思考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分析得客观全面,见解深刻,令人信服。再加上例证精当,体现出该生学识之广博,积累之深厚,故给出了39分的高分。
        二.转换视角、推陈出新地想一想
        另辟蹊径,“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不断推陈出新,方能使文章平中见奇、不
        随大流。作文训练中,老师反复强调要写出新意,学会转换视角,不能人云亦云。
        样卷中的满分之作《空白是一种完满》当属此类佳作:
        泰戈尔说过:“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空白不意味着数字上的“零”,和物质上的一无所有,它是洞察一切后的缄默,是种种色彩累叠后的蕴藏,是一种超脱,一种平静,一种别样的完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同于西方绘画颜料的浓墨重彩,色彩大块涂抹以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中国的山水画仅以尺幅之地却将万千境界收略其中。
        ……
        现代社会中,物质上的通讯工具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空隙一丝不留,浮躁的如同碳酸饮料中那密密匝匝的水汽,应该在人际交往中也加上空白的休止符,如同纪伯伦所说,“应该站在一起,但又不要靠得太近,廊柱独立才能撑起庙宇,橡树和松柏不能在彼此的阴影中生长。”
        也给自己的灵魂留出空白,如同纳博科夫笔下灵魂不可避免的回声,假如我们被社会同化成物欲的机器,我们的心灵除了欲望,可还有一方空白供我们游目骋怀,诗意栖居若失去了内心的声音,如浩歌狂热中亦会感到彻骨寒冷。



        ……
        本文作者开篇立论,独辟蹊径,点明自己对“空白”的理解。然后从“艺术中的留白”起笔,论到“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留白”,再到“灵魂的留白”一气呵成,使本文论述的展开极富层次感,作者分别从美术,人际交往和思想方面阐述了空白的内涵和价值,思维深入,且语言典雅,开头排比华美,但绝不空洞,而是高度概括,揭示了空白的多种意蕴。这样的作文角度独特:想他人所未想,论他人所未及。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辩证地看待,还有透彻的分析,因此,在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作文中使人眼前一亮,读之甚喜,爱之切切,脱颖而出亦不足为奇。
        三.追根溯源、深入细致地议一议
        偶然间收音机里传来一首老歌:“莫名我就喜欢你,深深地爱上你,没有理由,没有原因”,但如果我们用这种神逻辑去写作文,那就是“蛮不讲理”。议论文的写作必须有析理的过程,道理要想讲清楚,往往需要追根溯源,探明缘由。只有找到根源,才能理顺事理,进而使人信服。
        样卷中的《空满之辩》就是这样一篇追本溯源的佳作:
        空白是纯粹的干净,而不至于大空大白。中国画中擅用留白来表现笔墨无法传达的深厚意蕴。在一笔一划或浓或淡的墨迹勾勒出的山水花鸟中,铺排充实,却骤然出现一片白,不仅没有头重脚轻的落差,反倒留给观赏者不可言传的深远意境。无独有偶,古今中外的太多传世经典结尾,也是如此。《边城》中痴痴等待傩送的翠翠,沈从文看似多此一举地加上一句: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了罢。无情又慈悲地给读者和翠翠这样一个“空白”的结尾,如此,千万种结局都有了可能。
        然而,支持空白却不是鼓励大家一味追求空白。上面的空白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它们充实的基础上的。如若山水画徒留一纸雪白?小说只有个暧昧的结局?人的大脑里什么也没有?那么世界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应该先做到充实自己的灵魂,使人不至浅薄,再做些生命的“减法”,去掉杂念和杂物,使得自身达到稳重、轻盈自如的微妙境界。近年来,人们格外注意对自身的删减,极简生活主义者,打着“减法”旗号的商品大受追捧,却不乏有些人盲目跟风,一股脑把什么都删了,徒留一个茫然的自己。像某位大师说的:“时间是个收破烂的,你本想将垃圾扔了,却一不小心把自己扔了。”那样得不偿失。你得先有充实一说,空白才有意义。
        此文,由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引出“空白”之辨,艺术的“留白”为何意境深远,《边城》的结尾为何回味无穷,作者追本溯源,逆其向而行,并大胆地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阐明了“一味求白”与恰到好处“留白”的区别,作者娓娓道来,层层解析,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辨,论证客观严谨,因果相承,令人信服。
        四.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地论一论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议论文除就事论事之外,还需联系实际做拓展议论,方能“以小见大”。现今的作文评价常常提到:文章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一篇优秀的作文,必然包含着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
        以《为生活留白、给生命添彩》一文为例:
        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往往是满满当当。我们的目标是满的,家里的用品是满的,手机里的app是满的,但是仔细想想,这样表面上的富足又带给了我们多少快乐?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为生活留下空白,从繁忙的日程中抽出身来,读一本闲书,栽一棵小花,晒一会儿阳光。这样的生活,就像一幅留了白的中国画,富有诗意。
        但是,我也反对当今社会上的所谓的“佛系生活”,留白不意味着潦草,在一幅留了白的画里,一只小虾,一只小蟹,都会被大师描绘得栩栩如生,筋络毕现。留白的前提是勤奋的学习之作,是充实的精神世界;留白的目的也是可以更好地学习、工作。即所谓“张弛有度”,为生活增添光彩。若一个没有动力与目标的人,混沌度日,称之为“留白”,岂不滑稽?只有心怀目标,心怀远方的人,才可以在生活的“留白”中发现更多的可能。
        本文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由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引发思考,由“满”到“空”,由生活到艺术,再到生活。这体现了写作的基本要求——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在这浮躁的时代,潜心播下思考的种子,默默蓄积破土的力量,将情感与思考、体悟与洞察发乎于纸端,由此及彼,联系自我、联系生活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的佳作。
        综上所述,议论文重在破理。古人云:“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者观蛟龙。”议论文写作中成败的关键就是“析理”,事理在“思”中缓缓深入、在“辨”中渐渐明晰,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议论文思辨析理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形成条理、阐明道理、说出理趣。
参考文献:
1.《议论文理性思辨培养的有益尝试》                 作者:王希龙  《教育艺术》2015.01期
2.《时评鉴赏,点燃思辨火花》                作者:吴勤  《教学参考▪作文教学》2015.06期
3.《思辨出佳作》                       作者:姜有荣    《作文新干线》2016高考作文赏析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