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彭勇
[导读] 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分层是关键。本文从问题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四个角度探讨了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彭勇    四川资阳市雁江区东峰镇初级中学  四川  资阳  641315
【摘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是以学生为本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分层是关键。本文从问题分层、目标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四个角度探讨了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89-01

        一、问题分层,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问题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层次性数学问题,为学生创造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机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在绝对值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绝对值的概念意义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意义。|+2|= ,|-2|= ,|+1.08|=,      |-2.52|=,|+36|=,|-32|=,|0|=,学生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主动地运用了课上所学的绝对值的知识,并对“绝对值”的概念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向学生提出问题:|a|等于什幺?学生又再次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开始思考探究。很多学生想到结果为a,但很快便有学生意识到a的值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个正数可能是个负数,还有可能是0,而一个数的绝对值肯定是非负数,所以学生得出结果,当a>0时,|a|=a;当a<0时|a|=-a;当a=0时,|a|=0,这一问题难度相对加深了,更好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教师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数学问题:已知|a|=3,|b|=2,问a+b的值。这一问题难度又加深了一点,推动学了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的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教师巧妙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方式具有层次性,在问题的引领下,巧妙地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课堂效率。
        二、目标分层,注重全体学生发展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促使学生更好地思考。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学情,将课堂学习目标分层。教师试着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层,进而依据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让学生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教师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将学生分成了三种不同的层次。其中A层次的学生为学习能力比较强的;B层次学生为学习能力相对一般的;C层次的学生为学习能力比较低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也分层设置,也设置了三种不同层次的目标。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同类项的概念,能够很好地找到同类项,并学会合并同类项所依据的运算律;目标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初步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维。这一学习目标要求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达到,使这部分学生在能力层面有一个深入的思考。目标三: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更好地培养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能够将合并同类项的知识深入拓展。这一目标主要是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的,要求A层次的学生达到,让这部分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一个升华。


这样的分层目标教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三、作业分层,促使学生有效思考
        作业是学生巩固、拓展、提升、反馈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作业分层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的训练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本节知识内容后,准备为学生设计一些数学作业,在设计作业时,教师注重层次性。作业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基础题,能力提升题以及拓展思考题。其中基础题例如:-8+6的结果的符号是什幺?-4-5的结果符号是什幺?9+(-6)=  -56+96= 类似于这种难度的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能力提升题主要是为班级中的一些中等生设计的,要求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例如:3与-2和的倒数是多少?-2与-9和的绝对值是多少?类似于这种作业题,会无形中很好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升。还有一些拓展题,例如:一辆出租车行驶的路线是东西方向的,我们将汽车向东行驶记录为正,将向西行驶的方向记录为负,这一出租车某一天行驶到某一时刻的行驶记录为:+10、-3、-6、+18、+13、-21(单位均为千米),问到最后的记录时刻,这一出租车在什幺位置?如若这一出租车的油耗是每千米0.2升,问到截止时刻,这一出租车耗油量为多少?这种练习题难度相对较大,要求班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其他学生选做。这样让这部分学生不至于“吃不饱”,让他们的思维实现了一定的跳跃。这样的层次性数学作业,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评价分层,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和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的评价。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评价,因材施教,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维。
        教师选择让部分学生到讲台前来计算练习就是一个巧妙的评价措施。这时,有一位平时不太主动、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举起了手,想要上台做这一练习,于是教师抓住机会,让这位学生上台求2x-2=4的解。这位学生很认真地在黑板上解方程。很快学生便完成了,并给出最后的结果为x=3。随后,教师开始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给予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位学生,教师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对其进行了表扬以及鼓励,并适当地指点了一下:你的步骤与结果非常的准确,但你由于粗心忘写了一个“解”字,相信如果你再细心一点,数学水平会更上一层楼,及时鼓励其勇敢地改变这一点。这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无形中激活了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得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对于其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评价时也只是点到为止,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教师可以用“很好”来评价。这样的分层评价从精神层面让学生有了很好的教导,让学生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总之,学生之间有一些差异。在课堂教学中,这一点不容忽视。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组织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多角度激活数学思维,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全体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翠芳.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8,(36) :84.
[2]唐芳芳.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课堂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4) :74.
[3]赵传山.基于以人为本视角的初中数学分层辅导教学应用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 :228-2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