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活动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张晓红
[导读]

张晓红    长葛市市直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95-01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的笨。”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幼儿期是思维异常活跃,求知欲最旺的时期。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让幼儿有选择地运用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组。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一、提问的语言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的。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肢体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数学《可爱的小瓢虫》活动中,我在“抱瓢虫宝宝回去睡觉”环节说:“把你的瓢虫抱回家吧。”我发现很多幼儿的注意力不会马上集中过来,有的仅仅是迫于教师的指令去看和想,特别是班级里面一些活跃的孩子。于是在下次的活动中,经过思考我换了一种方法,我用很轻很轻地声音非常神秘地说:“现在有许多瓢虫宝宝躲在叶子里睡觉呢,你能找到哪个是你的瓢虫宝宝吗?(宝宝身上和瓢虫身上贴有相对应的点数)为什么?”刺激性的语言再配上略感神秘的体态语,果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收到的效果非常好。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二、创设情境问——激发幼儿思考与想像
        利用观察法创设问题情境。所谓观察法,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主题活动研究方法。利用观察法创设情境,就是创设一个让幼儿能直观形象的观察事物现象及事物现象变化发展过程的真实情景,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根据现象发现问题,这样幼儿既精确又客观,发现的问题也更具有研究的价值。如在科学活动《桥》中,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我把一张卡纸平放在两个接满水的杯子上,再拿一张同样的卡纸模仿拱桥粘在两个接满水的杯子内侧让幼儿观察。问:两座桥一样吗?为什么?然后分别在两座桥上面放硬币,一次累加一个硬币让幼儿分别观察桥面的变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对纸桥承重的实验充满好奇和探索兴趣,从中发现桥面造型不同,桥面的承受力会有变化,牢固程度也不同。通过所提问题的线索,将幼儿的思考方面逐步导向到预期的目标中,提高幼儿分析、综合的能力,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去思考、去讨论,最后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很轻松就达到目标。
        三、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性--提高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式问题包括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能够给幼儿更多的思维空间,给予更多幼儿参与的机会。


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时时处处落实“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提问设计也不例外。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让每一个幼儿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于问答活动。如在数学活动《趣味统计》中,一开始,我请幼儿猜测是什么礼物?大家都想要礼物,怎么办?用这样的提问来启发幼儿去寻找多种答案,使幼儿思路开阔、灵活,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游戏次数多,记不清赢了多少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记录的,怎样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自己的?PPT里的三种奖品,我们可以分别为它们做个什么样的标记呢?怎样用又快又准确的方法记录?这次白纸上什么都没有,那我们应该首先做什么?提问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小步递进,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巩固新经验。我以这样开放的问题来引导幼儿,不仅拓展了幼儿的思路,而且师幼互动性强了,教育的效果也好多了。从而很轻松的达到了本节课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编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激励幼儿联想创造,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索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找出不同答案,增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合理发问,促使幼儿新旧经验的连接
        我利用发问的方式让幼儿回忆起已有经验,进而将新知识与旧经验相连接,以达到另一个学习层次。在阅读区与幼儿分享鱼骨头的图片时。我说:“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鱼骨头的图片,你们有没有发现它很像我们身体的一个地方?”“脊椎!”喜欢恐龙的睿睿大声说。“真棒!那为什么鱼的脊椎跟我们一样是长在中间呢?摸摸看,我们的脊椎骨是不是也长在中间的地方?”接着,我拿着图表说:“好,那我们来找找看,鱼的心脏……在这里!那么我们人的心脏在哪里?一位幼儿摸摸自己的胸前说:“这里。”我放低声音说:“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扑通扑通的……。”(所有的孩子都试着把自己的手放在胸前感受心脏地跳动)子赫说:“它跳起来砰!砰!”“鱼的心脏长得在稍微向下一点点……。那我们吃的东西会先到哪里呢?”幼儿争抢着回答:“胃!胃!胃!”“鱼的身上还有什么?”阔阔说:“鳞片!很漂亮的鳞片。”老师:“对,这个是鱼皮。鱼皮呀,就好像我们身上的什么?”嘉俊回答说:“皮肤。”一切顺理成章,通过教师层层的探索性提问,使幼儿的讨论活动都有不同层次的目标,引发幼儿在回忆已有经验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发现,把讨论的话题更引深一层,幼儿讨论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孩子们很自然的兴趣盎然的了解了鱼的构造。在集体讨论活动中,教师必须钻研讨论,分析幼儿,切实地从启发幼儿主动思维和乐学心理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提问,形成生动活泼的讨论局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巧妙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既让幼儿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幼儿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探索性,要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的提问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过程结构严谨,又体现发展性原则。
        总之,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不断地进行反思、分析,提问技能就能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美轮美奂、充满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