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聂祥江
[导读]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工具,使科学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科学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机的媒体表现形式和较好的演示功能,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科学教学的结合。可以创设良好的实验

聂祥江    贵州省贞丰县鲁贡镇中心小学  贵州   贞丰  562203
【摘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仅是一种演示工具,也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高级工具,使科学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要发生深刻的变革。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科学学科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机的媒体表现形式和较好的演示功能,以及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来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科学教学的结合。可以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在教学中易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达到创造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结合;创设实验情境;拓宽视野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068-01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可以合理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了多媒体的支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如能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有些细节往往无法让大多数学生看清,如弹簧秤的示数、天平的读数、刻度尺的刻度值、温度计的读数等,如何解决这一类问题呢?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采用实物投影,将实验过程现象合结果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动能看清楚,增强了演示实验的可观察性,也使全体学生对科学事实获得了具体感性的认识,从而创立了良好的实验情境。例如: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研究产生影子的条件和太阳与影子的关系这两个实验中,要求在很暗的状态下操作,这样,只有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能看得清楚,不利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兴趣,影响了实验效果。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我演示该实验时采用了多媒体活动辅助教学的形式,在实物投影下演示,并通过大屏幕,适时的将演示过程和现状投影出来,不但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的能见度,同时在实验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应用软件不断推出。只要你细心留意、发掘定能找出某些能为教育工作提供“副作用”的软件。卫星地图软件就是其中一个。例如:在《我在哪里》一课中,我就利用卫星定位软件,让学生们能够在电脑上看到我们学校的卫星图片甚至看到某一个同学家的具体位置,以此来拓宽学生们的思维与视野,让他们感受到当今科技的魔力,并引申到当今汽车定位系统的原理中去。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人的个性发展不仅依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还依赖于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稳定而持久的动力。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趣味性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增添课堂魅力,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且教学媒体创设问题形象化、明确化,容易将新知与旧知或各知识点合乎逻辑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拥有发展他们想法的机会,使学生驰骋奔腾的思维有了充分的展示空间。运用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共同经验,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想像、表达能力、学习活动,变强迫性教学为诱导思维式教学,极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的主要特性之一:信息集成,易于控制,在教学中运用普遍。传统教学,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至于教学时间过多,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优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传达教学意图;多媒体操作灵活,控制方便,信息灵活呈现,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灌输缺陷,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景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科学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不能单凭老师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利用多媒体表现的直观、深刻性强,进行微观分析、动画模拟演示,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科学的态度。
        教师作为教育者,往往肩负着双重重任,一是担负着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责任,也就是“教书”的责任。二是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发展形式,我们深知,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与科学学科教学相结合作用,把多媒体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使学生从感觉到知觉,从感觉到联想、想像,再上升到情感的心理反应,以求达到对科学深层理解,使我们的课堂能听到学生的声音,能看到学生洞开的心灵之窗,成为“鼓舞人心”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斌,《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李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
[3]陈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新课程;
[4]王来文,《信息技术在高师科学教学中导入度的质性分析》;
[5]钟艳,《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细节磨合研究》,考试周刊;
[6]吕跃春,《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小学科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