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发表时间:2020/8/1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9月   作者:李勋禄
[导读]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李勋禄    贵州省贞丰县小屯镇集贤小学  贵州  贞丰  562205
【摘要】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法治观念的强弱,更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尺。
【关键词】语文;法治教育;小学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6-089-01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如何把今天的未成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实施这一课题的主要阵地,教师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观?光靠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专题场合穿插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无意识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的例子想教育敲响了法治教育的警钟,课堂成为实施法治教育的首选。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有关的法律知识,对加强他们的法治观念起到积极作用。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语文老师要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法”。
        每学期,我都会在班里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法治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关于法治教育的的主题演讲比赛,例如举行“珍惜青春,远离网吧”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把自己的大好的青春年华用在学习之中,争取早日获得佳绩来回报自己的老师、父母和其他亲人;举行“青少年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演讲比赛,学生就可以明确地了解采取什么方式才是真正的自我保护等等。另外,我还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一些法律知识,告诫学生不能允许自己有不良的想法和行为。学生如果那一天无意之间违犯了国家法律的某条规定,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妥善解决。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把法治教育引入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法治教育,可以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书本世界、精神世界”联系起来,实现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使语文教学既加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提高了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法治教育要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  
        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写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治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治行为。
        1.利用法律条文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体会准确使用词语的重要性。说明文是文体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说明文的教学、尤其是事理性说明文的教学则因其枯燥、乏味而让大多数语文教师头痛不已。其实,法律条文便可以成为我们教学事理说明文的最佳助手。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可以从中体会其法律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条理性、简明性以及法律条文特有的严肃性、严密性;此外,还可以抓住某几句具体的法律条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章第29条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第五章第35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求学生揣摩其中“应当”、“不得”、“鼓励”这几个词在条文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认识到说明文用词准确、严密的要求,并揣摩在写作说明文时锤炼词语的技巧和方法。
        2.利用法律文书,指导学生学习记叙的表达方式在议论文、应用文中的合理运用。由于学生长期写作记叙文,养成了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渲染、铺排、夸张、加工、虚构等细节刻划手法的写作习惯,而这些在议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中是不妥当的。为了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写作思维的转变,可以找来一些诉状、辩词、判决书之类的法律文书,让学生在阅读中懂得,在特定文体中的叙事要做到客观、准确、清楚、明了、简洁、平实。由于有了最为形象、直观而典型的范例,学生们便能很清楚地区分叙述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用法了。
        3.让学生搜集《今日说法》标题,体会作文拟题技巧。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深受大家喜爱,它的成功除了选题贴近百姓生活、讲述真实生动、弘扬道德风尚、普及法律常识外,还得益于每一期都有一个好标题。这是向我们传授作文拟题技巧的好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定时观看,同时搜集新颖、别致、深刻、醒目的标题,并按照拟题的不同角度分门别类,从中体会拟题的技巧和方法。
        三、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法治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治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治教育。
        四、拓宽课堂层面,把握渗透技巧。
        老师不仅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带孩子参加实践活动。采用接触式、对比式、实验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学生的参与和渗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机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 
        总而言之,在对学生法治教育中,不仅要向他们传授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观念,所以在语文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进行法治教育内容就显得尤为必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想办法,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资源,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
[3]袁国,《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知识出版社;
[4]钟文祥,《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王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安徽大学出版社;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