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20年4月   作者:刘宏娟
[导读]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刘宏娟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建三江七星一中  156399
        摘要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
        关键词   教学  分析  方法 
        一、教材地位
        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目标
        课标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扩大阅读范围。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即为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根据课标理念,结合课文和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上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五、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读图•导新课
        默读•疏文意
        跳读•看变化
        精读•悟品质
        比读•明写法
        延读• 谈收获
        (一)读图•导新课
        我为大家带来了一则疫情新闻,通过意大利威尼斯运河疫情前后的水质变化,谈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二)默读•疏文意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课文讲述了一个     (主要人物),为了     (事件的起因),用了    年时间,在        (地点)做了         ,(事件)最终      的故事。(事件的结局)”,体会故事 情节的进展,初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
        【设计意图】:鉴于课文篇幅较长,要求学生以较快速度默读全文,七年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本关任务适当降低了难度,以填空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
        (三)跳读•看变化
        仔细阅读课文,请同学们默默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发现种树前和种树后,这里这里发生了那些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发生变化的只有土地吗?还有什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为了让孩子更直观的发现前后变化,我将出示一段原著中删减的一段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四)精读•悟品质
        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你认为是      精神品质在支撑着牧羊人,我是从文章中       找到依据的。”的句子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以此种方式让同学们体会到牧羊人牧羊人无私奉献、甘为人梯、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精神。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相关描写句,把握关键词语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情感,领会主旨。
        (五)比读•明写法
        出示一段资料:《植树的牧羊人》原文“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很多人因受到作品的感动法国巴农的安养院膜拜。结果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个地方压根没有这个老人,所以这个故事是假的。我接着问学生:“作者是怎么把这个假的故事写得像真的一样啊?下面请大家快速阅读老师改编后的文章,看看谁能找到答案?”
        我们的课文为我们虚构了一位慷慨无私、专一坚毅的植树的牧羊人,但是在我们中国却真实的存在着一位老人和一个团体,(播放杨善洲、塞罕坝视频)媒体展示我国种树老人杨善洲的简介及颁奖词,教师简析引导学生为文中的牧羊人写一段颁奖词,学生独立创作后展示成果,教师示范自己写的颁奖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课的写作手法的作用:生动细腻的描写、对比、第一人称。通过学生的自主创作和教师的示范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延读• 谈收获
        在本节课结束之时,我引用基督教中心人物耶稣说的一段话:“我是个好牧人,愿为羊而死。”耶稣把世人比作羊,他爱世人,就如同牧人爱羊群。看来我们文章的题目是有两层含义的,既指牧羊人的身份,也歌颂了它造福人们的行为。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坚持做一件事,执着,坚毅,无私就是生活中的牧羊人,请你说说你知道的牧羊人还有哪些?引导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巩固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将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感悟。
六、        板书设计
        板书整体设计为一颗橡树种子的形状,既契合了本文“种橡树”的内容,也解读了“文中的牧羊人,将种子轻轻地埋入土中,种下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幸福。”这一内涵,又使人物精神内涵以艺术化的形式集中起来,使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形成整体概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