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飚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一小学 155800
摘要 如何把体育运动延伸到课外,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运用“体育家庭作业”模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锻炼以补充校内体育运动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体育家庭作业 设计 监督 教学
学校体育工作日益重要的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只在学校里进行体育运动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把体育运动延伸到课外,使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运用“体育家庭作业”模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锻炼以补充校内体育运动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家庭作业的含义
体育家庭作业,即教师在学校布置,让学生回家完成的体育活动任务。体育作业与文化课作业的形式不同,它的本质就是让学生离开学校后进行体育锻炼,目的在于促进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二、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与意义
(1)体育家庭作业的作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个班多达几十个学生,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差异和需求,学生要在短短40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会造成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是体育课堂的一大难题。因此,作为课堂延伸的体育家庭作业成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2)体育家庭作业的意义。体育家庭作业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补充与提升的一项措施。通过布置与课堂相结合的体育作业,使体育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与练习,弥补体育课时间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这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体育家庭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在体育课本中每一节都有课外作业练习内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外作业备在教案中,下课前布置给学生,并简要地讲解一下练习的次数和练习的要求。或者结合学生在有限的体育课上对没能完全熟练掌握的内容,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根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各阶段的教学重点,适当调整课外作业的内容。
(二)根据体育课的“两个标准”布置课外作业
目前课程表上,每周有三节体育课,两次体育活动,基本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要求,但全部“达标”的难度较大。因此,可根据“两个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
(三)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布置课外作业
爱好是因人而异的。布置作业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布置不同的课外体育作业。这样既能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又能帮助体育差生弥补不足,同时也使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得到满足,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增强。 比如对下肢力量差的学生则安排跳绳、单脚交换跳等练习。经过一个时期的练习,原先的弱项得到了弥补。
(四)根据练习的条件,辅导课外作业
及时认真的辅导工作是帮助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关键。大部分学生是在清晨起床或下午放学后到学校运动场练习,教师要在这个时间到现场观察,采取集中或个别辅导的办法讲解示范。
四、体育家庭作业的监督与评价
体育家庭作业完成得好不好,取决于家长是否配合。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和微信的普及,通过微信群“打卡”“上传视频”,成为学校监督孩子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的重要途径。
1.通过微信营造课外体育学练的氛围,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通过布置体育课外作业,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将体育运动列为每天的作业,形成每天锻炼的习惯,逐渐转变家长的重文化轻体质的观念。观察发现,学生家长平时有发微信朋友圈的习惯,有发旅游照片的,有发孩子阅读学习的照片等。如果通过布置体育课外作业,鼓励家长把学生锻炼的过程用照片或者小视频分享到朋友圈,通过大家的点赞和留言激发持续锻炼兴趣,也感染周围朋友及家庭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引导形成很好的锻炼氛围。
2.通过微信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技术
体育的课外作业有别于其他文化科的课外作业,不是在纸和笔之间能完成和记录的,需要肢体的活动才能完成的,所以教师对学生完成体育课外作业的评价、指导纠错存在困难。微信的视频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困难。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里组建体育锻炼微信群,鼓励家长把学生在家完成的课外作业通过视频录像发至微信群。
原来这些只能到学校里请教老师或者课堂中被老师发现了才得以纠正的问题,现在通过微信的及时沟通功能得到及时很好的解决,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3.通过微信建立更加和谐的家校联系,搭建实时交流评价的平台
现在的生活节奏较快,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无法抽出过多的时间进行1对1的沟通和个体交流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体育作业完成质量的反馈成为一个难题。而微信所提供的免费聊天环境,和实时留言,使教师与家长群进行及时交流。教师把学生课堂的练习情况通过图片与视频发送到微信群,家长也可把学生在家作业完成质量及时通过微信群反馈给教师。通过微信群的时时沟通,建立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联系。
如今,家长的观念在转变,从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到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闲暇时,家长们也会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跳绳、打篮球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锻炼意识。这种转变不仅能造福孩子的幼年,更能帮助孩子陶冶身心、完善人格、实现全面发展。正如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所说的,“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让孩子从小养成锻炼的习惯,必将让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