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 山西省夏县示范幼儿园 044400
摘要 本文就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幼儿 美术 教学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又是思维发育的基础阶段,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模仿力强,思维具有发散性特点。而美术以形象性、生动性、色彩性、趣味性等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极好方式,更是开发幼儿智力、训练思维的极好途径。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在美术教学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新方法、开创新路子、改变新的观念,本文就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情境单调,那么孩子们的学习兴致也就会不高,反之,如果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本性,游戏是最感兴趣的。因此,这时教师千万不能急于教孩子画些什么,也不必强调幼儿画得像不像,因为这样易使幼儿失去绘画的兴趣和热情,而应该去引导、呵护、培养,孩子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
1.故事法。故事是学生最爱听的,也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用故事导入能激发学习兴趣。将教学的要点贯穿于整个故事情境中,通过故事导入、语言的描绘来表现情境,使幼儿同时融入其中,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拓展,延伸。如:《小鸟的家》,一幅范画激发了幼儿的想象,“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快乐的生活着,但是有一天,人类开着推土机,拿着斧头来到这里,肆意破坏着森林。动物们无家可归,四处奔走,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没有了去处,没有了朋友。”它该怎么办呢?这时,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回答着……
2. 情景教学法。教师在培养幼儿想象力时,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和假设,并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思考,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在活动中,应让幼儿自觉学习,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作品。
点、线、面是复杂的哲理深奥的绘画语言,是绘画的基础之一,但也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如:《小雨沙沙》这个活动要求幼儿以雨为背景,画一幅想像画。我在黑板上示范了雨点的基本画法,以椭圆或以小竖点为主,进行雨的绘画。儿童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情感,在绘画上也不例外,他们往往沉静于这种情景中,幼儿更容易利用点、线、面及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内心的情感在思维活动中占很大比重,直觉感受藏于笔下,绘画时更沉醉于自己心中的形象,热衷于表现自己喜欢的抽象形式。
3. 游戏法。高尔基曾经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利用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快乐的情境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形成优良的品质。如:《会滚的玩具》这一活动,我引导小朋友为自己制作一个会滚动的玩具,再把创作的作品与竞技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这样的活动既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和欲望,又使幼儿在想象与设计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 培养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绘画具有夸张、多视角表现的特点,例如幼儿画人时常把头画得特别大,在一张画面上有的形象是侧视的,有的形象是俯视的,有的物体还是透明的。教师应认识幼儿绘画的特点,不要把成人的方法强加给他们。
《纲要》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相应的就必须“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要求的偏向”。强调幼儿在绘画中自主性的发挥也是对以往在幼儿美术教育采取“依样画葫芦”,你教我画的方式的否定。因此幼儿教师在教给幼儿一些绘画所必需的本领,如多种颜色、几何图形、实物图形的认知后,应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方法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自主性的绘画。其次题材的范围不要限制的太小,如教幼儿画动态的人时,常用小朋友干什么,象“小朋友浇花”之类作命题,幼儿创作只能局限于小朋友方面,常见画面反映的是自己在浇花,画面极不丰富,画出来的往往是一个模式,幼儿想象创造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如改为“浇花”,幼儿的想象、创作就有更大的自由度了,他们能多维度地考虑问题,想象出不同的场面,创作出“老师和小朋友浇花”,“爷爷浇花”、“老师浇花,小朋友看”、“公园里的花匠在浇花”等,有的是在家里,有的是在幼儿园,还有的在公园,画面内容丰富了许多,不再是千篇一律地“想象”了。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直接体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真正地在美术的世界里自由、愉快的翱翔。
三、 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
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绘画的状态中掌握技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我们在绘画活动前,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幼儿通过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感情,激发兴趣,活动中思维想象,达到主动地创造表现。例如:幼儿画短竖线,多数老师会让幼儿画草来练习。我们也选择画草,但不是让幼儿临摹而是设计了"请可爱的小动物来吃草"这样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玩,引导幼儿感受小草的茂密柔软,观察草的外形、色彩,即在玩中观察,然后根据幼儿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在活动室内设置情景,出示木偶小兔、小羊、小牛等动物,通过表演向幼儿提出一系列要求,激发幼儿绘画的愿望,即情景中培养感情,激发兴趣。接着,教师紧密围绕情景表演中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象的问题,如:"小朋友知道小草是什么颜色,长的什么样子么?"或者提供线索"谁的草地大,草长的多,谁的草地会吸引来许多小动物"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对一些绘画基础较好的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要强求所有孩子都画同样的内容,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地进入了主动创造表现的过程,这时,教师将先准备好的纸工小兔、小羊、小牛奖励给孩子们,对作品画面丰满,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大胆的孩子多奖励些,仍以情景语言描述"这片草长得又多又绿,吸引了这么多小动物"这些鼓励会提醒落笔胆小的幼儿或缺乏毅力画得不够好的孩子再努力画好。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围绕教学要求和幼儿的兴趣之间的关系创编故事,设置情景。在活动过程中,情景表演要自然,贴切的为教学服务,决不能牵强附会,要给予孩子充足的创作时间,因此,情景导入应简短,明了,并突出教学要求。
此外,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大胆、奇妙、特别,内容是否具有童真稚趣,落笔是否大胆,色彩搭配是否有美感,画面是否丰满等方面去评价,要使幼儿在充满自信的绘画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