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丽 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 该文分析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研究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观的方法。
关键词 美术 培养 审美观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各个阶段教育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职业教育院校,不仅要求其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要求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美术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思想意识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职业院校要积极利用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美学家认为美学教育要从审美形态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直接的生理和心理感受理解美术的内涵。美术作品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生活中常见的绘画、艺术设计、雕塑,甚至是服饰、建筑等,因此美术作品在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美术作品主要通过颜色、形状、线条、搭配等多种因素共同组成一个能够带给人们视觉或者听觉等感官刺激的美学形式,从而将美术作者的情感通过艺术形式予以展现。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老师在课堂上应当将美术技法与美学感知进行结合。通过技法学生的审美感知意识,提高感知的效果。学生的审美感知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老师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美术特质,避免将学生的感知进行束缚与固化,给学生更多的美术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对生命当中每个美学内容的体验。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是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一种感情上的升华,通过有效的审美情感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在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不如意和困难,都能够通过正确的情感引导增强生活的信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很多的社会潮流都对学生产生的明显的影响。通过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社会潮流的审美判断,形成正确的潮流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美术老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想象,通过美术现象认识到其中的本质。由于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层次感,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技巧时可以将审美想象进行有效渗透。学生在学习美术时,通过想象对美术作品的意境、情感等进行探寻和了解,并在想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实现美术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名师的作品给学生提供临摹的素材,鼓励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发现和体会作品中蕴含的美感。不同的画家流派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各个流派画家的绘画风格以及流派特点等,加深学生对其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的绘画知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绘画的美感所在。
1. 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避免学生由于受到多元化文化的不良影响,过于崇拜西方艺术与文化,轻视本国文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入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音乐、剪纸、绘画、戏曲等,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与发展历程,通过视频、照片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解这些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引进典故,促使学生体会优秀传统艺术作品的意境与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传统文化审美思想,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开展绘画教学,而应该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良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实现审美能力的自主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教学优势,整合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全网的美术教学资源,创建职业院校美术信息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开放的美术自主学习体系。在此平台中,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创作方式等,从而更好地感受中西方文化、古今美术创作理念的异同,提高审美能力。这种方式既能够拓展学生的美术知识范围,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 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从而引进相应的教学模式。若学生比较喜欢交流,爱说话、爱表达,教师就可以引进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赏析、交流美术作品,利用上述信息平台搜集相关资料,思考教师提出的“作品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为何是此种表达方式,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何关联”等问题。小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作品赏析能力,在赏析、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4. 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教师可让学生将美术与音乐、体育结合,为音乐会、运动会等活动设计、制作会标和海报等;可让学生根据语文、英语、历史课的内容来制作面具、服饰等;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物理、化学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来美化校园环境。
职业院校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要把握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不断丰富美术教育体系,优化美术教育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合古今,既能够引用传统文化,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审美思想,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还要结合实际生活,迁移美术教学场景,培养学生的生活审美观念,锻炼学生的美术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朱永.提升美学素养构建美感课堂[J].美术教育研究,2018(08):152.
[2]赵凡宇.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探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18).
[3]杨宇华.论审美观在美术实践教学中的培养.成才之路,2018(12).
[4]马星.如何让小学生在新教育中体味到美术课的美感[J].才智,2019(0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