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总结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接受临床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资料100例,给予100例患者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进行治疗,一共治疗4周,观察10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100例患者接受4周治疗之后,痊愈62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产生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6.0%。结论: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给予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出现不良反应较少,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不良反应
幽门螺旋杆菌是Cram阳性螺旋形细菌的一个种类,自20世纪80年代澳洲2名科学家从慢性胃炎胃黏膜中取样后在微需氧量的条件下培养出了幽门螺旋杆菌,研究提示幽门螺旋杆菌和慢性胃炎有直接的关系,这个结论引发了全球医学界专家学者的广泛研究并不断加以验证,继而在活动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灶中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高达到100%,自此,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为进一步探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本研究入选近年来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资料100例,所选100例患者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患者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64±0.9岁;病程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9年,平均3.2±0.3年;有关幽门螺旋杆菌西医诊断标准:通过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黏膜充血并且水肿,溃疡面和出血点以及糜烂点;通过胃黏膜和胃液尿素酶快速诊断试纸法进行检测显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存在胃脘部胀痛、反复吐酸、灼热感以及打嗝等上消化道症状。
1.2、方法
所有的患者全部接受三联疗法:指导患者口服奥美拉唑,2次/天,20mg/次,口服克拉霉素,2次/天,250mg/次,口服左氧氟沙星,2次/天,500mg/次,持续治疗4周,在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开展胃镜检查和尿素酶试验,通过记录所有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通过胃镜检查表明溃疡完全消失,存在瘢痕形成,代表痊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临走症状基本消失,通过胃镜检查表明溃疡消失,但是溃疡四周黏膜依旧存在炎症,代表显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临床症状缓解,通过胃镜检查表明溃疡面和治疗之前比较减少50%以上,溃疡数目和治疗之前比较减少一个,代表有效;患者接受治疗之后,通过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积和治疗之前比较缩小低于50%,代表无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接受4周治疗之后,痊愈62例,痊愈率62.0%,显效17例,显效率17.0%,有效15例,有效率15.0%,无效6例,无效率6.0%,治疗总有效率为94.0%,产生不良反应6例,其中头晕2例,腹泻1例,头痛1例,腹胀1例,皮疹1例,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6.0%,给予患者停药和对症治疗之后不良反应得到好转。
3、讨论
近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充分表明,80%左右的慢性胃炎患者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密切关系,而且Hp感染程度与慢性胃炎症状严程度成正相关。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借助菌体一侧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粘液层。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环境下具有极强的运动能力,强动力性是幽门螺杆菌致病的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到达上皮表面后,通过粘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连接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并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以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
慢性胃炎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劳逸失度及抑郁愤怒伤肝,致肝郁犯胃,悲忧思而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实浊滞,久之脾胃壅积不化,爱纳腐熟久积而生内热,导致胃炎的发生和进展。西医疗法中呋喃唑酮、甲哨唑能抵制杀灭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缓解炎症的反应,利于炎症消散。甲氰咪胍为一种H2受体拮抗剂,能明显地抑制食物、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本品对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腐蚀性胃炎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应激性溃疡和上消化道出血也有明显疗效。根据研究显示,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资料100例,给予100例患者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进行治疗,一共治疗4周,观察10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表明,100例患者接受4周治疗之后,痊愈62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0%,产生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出现几率为6.0%。
综上所述,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采取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效果明确,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几率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傑屹,林雪娟.慢性胃炎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0,51(03):19-21.
[2]余慧,项金华.老年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01):73-76.
[3]王田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名医,2018(10):82.
[4]王军凯,李丽.幽门螺旋杆菌和慢性胃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09):1151-1153.
[5]黄雅慧,王玥,乔会侠,王俊,宋媛媛,刘超,许荣荣.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17):1-2+8.
[6]杜亮,吴学勇,吴伟.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676-1677.
[7]张阳阳,郝微微,史佳宁,郑沁薇,邵兰君,曹丽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7,38(04):54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