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切梗丝机后的梗丝合格率较低,未能达到工艺要求,为提高梗丝质量,摸索影响梗丝厚度的关键因素,对因素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对显著性因素回归分析、DOE试验,确定显著性因素的优化参数,并进行改进效果验证,提高梗丝合格率。
关键字:梗丝合格率、回归分析、DOE试验
1.背景
1.1 现状分析
生产稳定后,检验员每天对经切梗丝机后的每个牌号的梗丝进行取样,测试其合格率(甲类梗丝、乙类梗丝厚度中心值分别为0.13mm、0.18mm,双边允差0.03mm,在允差范围内视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现合格率分别为:甲类梗丝93.3% 乙类梗丝86.7%,甲类梗丝、乙类梗丝的合格率较低。
1.2 现状调查
经对10批梗丝厚度进行正态性分析发现,p=0.094>0.05,梗丝厚度为正态分布,确定了本次课题使用工具,且项目的改进方向是降低均值,减小波动,降低不合格率,提高过程能力。
2.原因分析
通过对潜在原因探索,确定潜在因素:刀辊转速、贮梗时间、定量带频率、切丝厚度(切梗丝机操作屏设定的切丝厚度)。并对上述四项因素均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判断其对梗丝厚度的影响程度。
.png)
甲类、乙类梗P值均小于0.05,刀辊转速对梗丝厚度影响显著。
同理,甲类、乙类梗607定量带频率P值为0.001,甲类、乙类梗切丝厚度P值分别为0.005、0.032,均小于0.05,对梗丝厚度影响显著。
梗柜用于存贮浸润后的烟梗,贮梗时间是贮梗过程中的主要参数。通过调整水洗梗加水量控制烟梗水分,由于烟梗贮梗时间的变化(4-24h),随着时间推移,烟梗水分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发生变化,导致切梗水分超标。
为了找到切梗水分、加水量与贮梗时间的关系,我们抽取33批次乙类梗进行广义回归分析试验。回归方程结果:
切梗水分=31.456+0.038贮梗时间-0.0124加水量
同理,甲类梗丝切梗水分=32.7534+0.0465423贮梗时间-0.1843536加水量
3.改进措施
3.1烟梗贮梗时间变化大
将切梗水分30%,梗柜压柜时间4-24h分别带入甲程,获得压柜时间与加水量的对应表。
.png)
根据每份烟梗贮柜时间,按照对应表进行加水量的设定,保证切梗水分,从而提高切丝质量。
3.2三因子 DOE分析
对刀辊转速、607定量带频率、切丝厚度采用三因子两水平试验方案。
删去非显著项,进行二次DOE分析,试验结果如下:
删减模型残差正常,拟合效果很好,且无失拟现象。最优解如下:
.png)
同样采用DOE实验设计对甲类梗刀辊转速、607定量带频率、切丝厚度三个切丝参数进行改进。获得最优参数组合:
刀辊转速=480r/min 607定量带频率=42HZ 切丝厚度=0.13mm
4.效果验证
4.1显著性因素的改进验证
.png)
改进后甲、乙类梗切梗水分控制稳定。生产甲、乙类梗丝时刀辊转速较稳定,对其他一些关键点进行检查监控,均在指标控制范围内,无异常现象。
4.2梗丝合格率受控情况
.png)
甲、乙类梗经改进后,梗丝合格率均提高到97%以上,大大提高了梗丝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