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技术中心的管理模式,运用企业创新管理知识,结合创新控制方法对研发中心进行军民融合形势下的创新管理模式探究。本文根据军民融合形势下中心现状和发展矛盾进行剖析,确定解决办法,评价军民融合中的问题及应对方案,文末对本次探究成果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和展望,指出了本探究成果可为同类企业构建军民融合形势下创新管理的最佳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民融合,风险控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军民融合概念的提出,航天产业化进程加快,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及政策落地,为军工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所谓军民融合就是代表国防力量的军队体系和代表地方群众的融合,军队和地方由于各自承担不同的目标任务,不同的管理体系,体系间交集甚少,因此产生的问题为资源的过度浪费,因此如何能将两方面的技术和需求快速转化,是企业发展,国家富强,国防和经济双发展的必要手段[1]。
2、国外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
纵观全球发展形势,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的军民融合建设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一致的政策取向。
美国是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的典型国家,其《重组美国国防工业》,就是力图实现军民科技工业一体化的总计划[2]。
俄罗斯曾今承继了前苏联“军民分离”的国防经济管理体制,军用与民用划分过于详细,导致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但普京上台后对军事工业实行全面改革,建立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尽管目前俄罗斯尚未摆脱长期军民分离的格局,但军民融合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日本作为战败国,因受国际公约的约束,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寓军于民”的道路,不设立专门的国有军工企业,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这实际上就是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3]。
其他国家:印度被认为是实施“国防优先”模式的代表,确立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并重、优先考虑国防需求”的方针。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军民融合建设模式。政府重视军民结合,鼓励国有军品公司和私营军品公司平等参与国防装备的项目竞争,建立军用技术转民用的机制,用军用技术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研究必要性
在我国军民融合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调整现有创新管理模式,对航天企业能否走向“集中化、市场化、国际化、军民融合产业化”的新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前的创新管理在军民融合深入发展阶段,暴露出了几点管理中不平衡、不协调之处,现有创新管理模式中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体制机制的不灵活、信息传递的不畅通、监管流程的不到位及法律层面的自我保护缺失。因此,企业的发展重在传统创新管理方法的改进,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逐步构建适宜军民融合形势下的创新管理模式,本探究将结合创新管理特点,分析内外部环境,总结出适宜军民融合形势下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推进创新模式转变,加强体系和要素融合,提升研发部门的核心竞争能力[4-5]。
4、研究对象分析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企业的技术中心,担负着某军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随着我国军民融合工作的不断深入,军品任务间的工作转化不断增多,技术中心需要在保障原有军用产品研发任务的同时,新增了大量民用产品的研发项目,上述特点造成了军工类型研发中心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影响了军民融合工作的速度和质量,甚至影响了企业民品工作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先进的管理方法也是研发中心、乃至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若要企业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科学的管理,合理处理军民融合形势下的研发创新能力管理[6]。
5、研究方法
未来企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应该是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和营销管理[7]。
现实中,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朽的动力来源,创新技术管理能力标志着一个企业的核心管理水平,在军民融合的大环境下,能否使军民技术顺利转化决定着民用技术市场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以军民技术创新体系模式为契机,剖析两者间的异同,采用博弃理论、协同理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军民融合技术转化速率为评价标准,对军民融合形势下的创新管理模式问题展开研究[8]。
6、管理方法探究
6.1搭建军民技术的融合平台
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可作为创新技术有力的载体,是创新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融合平台,能规范、简化、优化业务流程,专人专职,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使技术服务管理更加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军民融合工作进程[9]。
6.2提高技术可融合程度
军民技术有着不同的特点,军用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但试用层面窄,且技术转化能力较为薄弱,开辟新的军用技术合作的途径,将借此作为参与军民两用技术合作的中转站,在技术衍生过程中由基地进行转化调整,鼓励多企业共同开发,从而实现了军民用企业的融合。
6.3优化技术转化流程管理
军用创新技术的开发过程会经过一系列技术评审,为期较长,相对而言,民用技术更需要的是省时高效,谁能在时间上抢得先机,就有机会占领市场。因此,在军民融合创新技术转化流程上应更多的体现时效性。精简传统流程,规划项目管理,合理布局,为军民技术转化赢得更多时间。
6.4提升创新团队法律意识
军民融合工作中将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技术产权转移、合同签订、账款处理等相关事务,法律保护不可或缺,提高法律意识,加强法法律把控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知识产权转让手续及签署合同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法律风险,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为军民融合工作提供安全可靠的法制管理。
6.5拓宽军民融合信息获取渠道
相比军用技术的开发,民用技术更讲求信息的时效性及全面性,应设立市场部门或专员,以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增强信息工作的时效性,从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做好信息预研工作,为创新技术转化方向及程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7、进一步的应用展望
针对现阶段军民融合形势下的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方向,其管理模式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对技术转化风险的评价方法和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预见能力。
7.1建立技术转化风险评价体系
技术转化过程中做好风险的把控尤为重要,应建立一套更加全面的风险评价及把控体系,确保合理定义转化效益等级及更加高效快速的推进执行。
7.2提高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预判能力
合理的制定一套预判方法尤为重要,可使技术转化管理工作做到有预先策划、有关键环节控制、并将控制效果综合到该预判方法中,将更有利于研发中心做到创新技术管理的精细化。
参考文献
[1] 段云龙.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关系理论研究述评[J].生产力研究,2010(10):255-256
[2] 寇伟.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综述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17-18
[3] 王辉.军民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模式与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4] 肖骅,王丰,蒋宁,等.军民融合应急物流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5):72-73.
[5] 许达哲.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J].求是,2015(13):5-6.
[6] 于川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N].学习时报,2015:12-31(7).
[7] 倪光辉.让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5-05-31(6).
[8] 何倩,朱永利,杨文华.军民融合物流保障体系建设[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6(8):52-58.
[9] 巫正中,雷超,郭立卿,姜玉宏.军民融合物流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6):71-76.
作者介绍:丁京(1988-),男,工程师,现从事网络信息化研究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