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邵杭文 杜宏亮 陶俊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满足社会对建筑工业化、施工绿色化和施工生产标准精细化的要求,国家大力发展提倡装配式建筑。
        杭州余杭区保障房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满足社会对建筑工业化、施工绿色化和施工生产标准精细化的要求,国家大力发展提倡装配式建筑。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较传统现浇建筑明显略高,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较大的限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组成与传统现浇建筑有根本区别,二者的造价不能进行简单对比。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措施研究
        引言
        与传统的现浇式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存在节省劳动力、降低碳排放、缩短施工工期等一系列优点。目前,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和鼓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然而,在其推动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如构件连接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行业标准规范仍未形成。在这些阻碍因素中,最主要的仍是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成本高于现浇式建筑。因此,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组成并提出建筑成本控制对策,对进一步推广装配式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模式早在20世纪国外就已经开始实施,尤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无论是预制构件生产的规模、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结合、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程度,还是法律法规的制定都相对要完善。我国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升级,人们对建筑产业的节能、绿色、循环科学发展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推广装配式建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装配式建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结合中国特色的装配式建筑,但前期发展较慢,近几年随着国家支持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努力把政策落实,为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目前,从总体来看,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建筑中占比过低,还存在很多缺点,例如:装配式建筑行业规模发展较慢、装配式技术体系不完整、构成结构构件的成本偏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稀缺等问题,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措施
        2.1制定并完善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
        目前,我国与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还是基于传统现浇建筑制定的,政府可以吸收国外相对成熟的相关法规和产业标准,结合我国自身发展情况作出调整,完善相关法规。由于现阶段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制度及产业标准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缺乏统一性,使得装配式建筑企业在生产预制构件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受到阻碍,进而影响了产业发展规模,导致构件成本居高不下。那么建立符合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的,健全的法律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统一规范构件质量的衡量标准,有助于规范装配式建筑产业。在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同时出台一些对从传统现浇建筑转型的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有助于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2.2实现标准化的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科学计算PC构件模数,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叠合板、二次钢筋,打造完整的施工管理规程,并降低整个建筑工程设计变更的成本限额,从而满足装配式建筑企业的成本要求。在实施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合同协议和条款要求来执行设计变更,提升预制构件生产工艺性能和劳动生产率。为了提升生产精度,还需要加强PC构件新材料的研究。整个工程的设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要结合工程发展实际情况来控制整个工程的资金消耗,在深入分析工程成本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在确保整个装配式建筑工程顺利施工的同时节省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
        2.3行业
        我国尚未编制通用的住宅产业化标准图集和标准设计方案,未形成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部品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不同的工程项目由不同的设计院设计拆分图纸,模具无法通用,需要个性化设计制造,不仅使模具摊销费居高不下,还无法节约结构设计和生产环节的时间。

因此,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发展应符合我国国情,标准规范需满足各省市建筑功能和性能的要求,生产设计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应标准化、系列化、配套化,与装配式建筑结构相统一,从源头上解决PC构件生产费用过高的问题。
        2.4信息化管理手段
        采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台,以EPC模式为管理思想,通过全员、全过程、全专业的“三全BIM”应用,形成轻量化数字设计,满足设计、采购、生产、施工各环节对建造数据的读取、抓取需求,提高项目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从而整体提升建造效率和效益,降低工程成本。①建筑数字化设计。不同专业设计人员在统一平台进行交互式设计,满足模型基本要求和三维协同,并完成模型轻量化共享,有效减少设计过程专业间的碰撞,降低设计成本。②智能化工厂生产。通过基于平台的生产管理系统,对PC工厂实施管理,工厂各系统基于同一平台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构件质量问题及不必要的返工与返厂,有效降低预制构件生产成本。③智慧化工地管理。基于BIM模型,结合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和各项施工专项方案,进行施工方案预演和施工工艺模拟,提高装配效率,降低因交底不清而造成的返工率。通过平台实现工程量的全过程动态更新,同时接收来自多方的过程检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2.5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
        在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顺序,根据施工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施工机械设备。从整个装配式建筑施工实际情况来看,PC零构件安装速度对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和施工成本消耗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起重机的摆放位置和频率位置,目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降低整个工程零部件的库存和二次处理灾害的发生。另外,在装配式工程施工现场还需要加大对各个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比如在施工规划阶段可以应用BIM技术进行清查,利用现场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仿真模拟,识别并解决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从而实现对施工流程的优化处理。还要注重将EPC模式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中,实现工厂制造和现场组装操作的交错施工,公开每一项施工材料、施工零部件和施工成本的消耗,合理规范整个工程的施工范围,从而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费用。
        2.6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只负责装配式建筑全周期中的某个阶段,由于均为独立机构,相关技术的联合难以形成体系,我国有必要从基础阶段,研究培养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体系,同时加快符合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要求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建筑总包企业,形成全产业链的企业经营。
        2.7优化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计算
        考虑到装配式建筑结构自身局限,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需要额外多考虑一些人为因素,比如预制构件的质量。装配式结构中涉及到较多的构配件,比如牛腿柱、板等,构件之间的连接比较复杂,在吊装和拼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利用所获得的施工现场信息和BIM技术来进行三维建模,之后借助可视化技术来以形象的方式呈现模型,模拟施工现场的真实拼接情况,实现精准计算。科学合理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
        结语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配式建筑随之出现并且在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效用。虽然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由于预制构件成本控制不到位、制度不完善、未形成技术体系、相关人员稀缺等问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但是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相关行业规范的形成,预制构件产业化的推进,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技术体系的完善,最终会解决装配式建筑高成本问题,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完善我国建筑领域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王毅,陈肖伊.装配式建筑成本优化思路浅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26(11):78-81.
        [2]程敏,赵艳静.装配式建筑成本分析研究[J].居舍,2019(27):177.
        [3]张超,何世兵,袁兵,张美娴.装配式建筑成本分析及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J].重庆建筑,2019,18(08):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