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与民主政治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韩金成
[导读] 摘要:现代化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决定着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现代化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决定着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质量关注的是参与的深度、性质和有效性,衡量政治参与质量的指标有参与的渠道的多少、自主和充分参与的人数以及个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程度。而且我国还存在着种种因素参与的质量因素。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政治体系,培养公民公共精神来提高我国政治参与的质量,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参与的质量;民主政治;提高参与质量的措施
        我国一直就重视发扬民主,并把政治民主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政治参与不管是对于政治发展还是政治民主化都至关重要。无论是古典意义上的雅典式的大众民主,或者是近现代兴起的代议制民主,离开了政治参与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行为主体是除开了专业的以政治为职业者,此外,要想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就必定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遭到他们的阻碍和破坏。因此,政治民主的实现就必然要寄希望于既得利益阶层之外的社会大众,通过民众自身的政治参与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实现政治民主。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治参与过程中非制度化和非理性化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就必须增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深度以及有效性,提高参与的质量。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及其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一)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
        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不仅仅是指数量上的增加或者规模上的扩大,这个概念中更加注重的是公民政治参与是否富有“意义”,即“参与是否能产生实际效果,而不光是一种形式甚至仪式”。具体的来说,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的主要内涵包括深度和有效性。政治参与的深度意味着公民对政治更深入,更全面的参与,公民更多的从自己意愿和利益出发,影响政治过程使结果符合自己的期望。公民介入的愈深,对政治造成的影响就愈大。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主要是看公民能否通过参与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是否“有效”。根据有效性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含义,可将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界定为公民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公共政策或政治运行实现其利益目标的实际效果。这里的效果不仅仅指对个人的,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因为个人的价值和利益追求与社会的价值和利益追求有时矛盾有时又统一。当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利益追求相统一时,公民的政治参与往往会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实现,这时政治参与既能满足公民的意愿,也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当个人价值利益追求与社会相左,而又仅仅按照追求利益的逻辑来参与政治,制度化的参与系统往往会禁止公民的政治参与,此时就容易造成公民的挫败感,从而对政治系统失去信心,进而产生政治冷漠的心理,更严重的甚至可能将他们推向对立面,导致冲突加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这个概念指的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有效影响程度以及公民参与政治的结果对个人本身和社会产生影响的效果。
        (二)公民政治参与质量的测量
        根据对公民政治参与质量的定义,从深度和有效性来看,测量指标应可分为下几种:
        1.参与渠道的多少。一个国家政治体系设计的参与渠道的多少反映了它对待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如果公民只能通过单一的渠道参与政治,比如投票选举,那么公民的参与活动就被局限在一个方面,政治过程中的其他的方面例如政策执行、监督和反馈环节往往就无法介入,公民对政治的深层次参与和有效影响程度也就只是空论。参与的渠道愈丰富,愈合理,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就愈高。
        2.自主和充分参与的人数。政治参与的实质要求是在于公民源于自己本身的切实利益和需要而不是受某些外在的强制来参政。如果政治参与成为一种任务或者一种形式,那么这种民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公民没有真正参与政治的意愿,那么他就不可能充分的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去,不可能在政治体系中求得一定的位置,对政治的有效影响也就无从谈起。自主和充分参与政治生活的人愈多,参与质量就愈高。
        3.个人期望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程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像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信奉个人利益至上,我们强调个人的价值要到社会中去实现,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不仅要达到自己的期望,还要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状况,但是我们可以将这种统一的程度作为衡量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质量的标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的结果与社会的发展越统一,参与质量就越高。
        (三)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与民主政治
        政治参与在民主发展中有其积极的作用:1.政治参与有助于扩大民主;2.政治参与能够增强政府决议的科学性;3.政治参与帮助维持政治体制的运转;4.政治参与能够维稳。但是如果只注重规模和数量而盲目的扩大政治参与,就可能导致无政府主义泛滥,同时打破社会现有的利益平衡,导致新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动乱。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注重的是参与的“有效性”,即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否有效率,还有公民参与的“实现程度”而不仅仅是程度。它关注的是建立一种能够满足公民参与的最低期望的,合法的有组织化的政治参与,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仪式性,变相动员式的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质量是权衡一国民主和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关键标准,是鉴定公民政治参与是否真实有效的一个客观指标,也是公民与政治权力系统能否畅通、互动、协调的真实反映。因此提高参与的质量,对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质量的因素
        (一)公共精神的缺乏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性
        公民政治参与的行为有结果的好坏和效果的优劣之分,其原因就在于公民是否具有公共精神。现代公民社会中基本的道德与价值取向就是公共精神,它主要包括:公民、法治、参与、妥协和公德意识。但是只有具备一定的公共领域与社会文化氛围,才有可能培育出公共精神。具体的来说就是必须要在一个政治经济发达,知识文化水平高的国家才可能孕育出完整的公共精神。要想提高参与的质量,公共精神的引导必不可少。但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阶层分化也很严重,导致参与主体之间的参与行为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知识分子和农民,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等等,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目的、深度和对政治的影响就有很大不同。


        (二)政治冷漠心理
        政治冷漠是一种态度,是参与主体的一种情感,也可以外化成为一种行为。是公民对待政治活动的一种消极政治态度和情感,是公民不关心政治责任和权利的心理倾向的外在表现。我国公民政治冷漠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第一,现实案例教训的影响使公民介入政治实现自己利益的预期受损而疏远政治。第二,中国普通民众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存在精英崇拜和依赖思想,认为政治是社会精英群体的专项而与自己无关。第三,“搭便车”获利的思想有意躲避政治参与。第四,知识技能缺乏和个体原子化导致处于权力低端大多数民众政治介入的参与无力和效能感缺乏。第五,对政治的不信任、厌恶和政治虚无的消极心理。政治介入的动力在于公众的政治信任和政治支持,但由于中国现实政治中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消极腐败现象,导致部分民众对于政治权力缺乏认同,从而影响政治参与积极性。
        (三)参与制度和渠道不完善
        我国当前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但是根本和基本制度要与具体的制度相链接才能有效的运转,我们的具体制度还有很多不完备之处,比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特权现象和家长制的存在等。再加上我们的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政府控制着信息的流动,公民有可能只能获取政府想让你了解到的信息,这就限制了公民的参与能力和范围。二是在选举方面,选民对候选人信息、基本主张和选举目的很难有具体的了解,这就影响了选民对选举的认真对待和参选的积极性。三是在信访制度方面。在地方,有些政府将上访群众称之为“刁民”,甚至用监视,扣留等手段对待上访群众,已经有很多事实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民众的诉求不能堵只能疏,但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就导致到中央上访的群众数年来不减反增。
        三、提高公民参与的质量的措施及其民主后果
        (一)推动社会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们就不可能顺利的进行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也就失去了土壤,公民高质量的政治参与也只是空中楼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只有在基础的生理需求也就是温饱得到满足后,才会考虑其他。你无法想象那些整天为了温饱疲于奔命的人还有愿望和热情去参与政治。借用公共选择学派的“经济人”概念,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追求最有利于己的的结果,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最大热情就来自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愿望。为此就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增强经济实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参与政治生活的时间和愿望。一旦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或者富余,人们就会寻求更高层次的满足,也就是在社会中希望求得一席之地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1.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一是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免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加强人民代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防止人民代表脱离人民。三是要改善人民代表的队伍结构,增加基层代表的数量,提升人大代表的素质,努力使人大代表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等。
        2.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人民政协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阶级和群体,可以聚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智慧,有效增强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性,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充分发挥它的特色和优势,就要(1)适当增加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中的比例,提高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地位;(2)适当增加各种利益团体,特别是新兴利益团体在政协中的比例;(3)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和建议功能等。
        3.扩大基层民主,维护公民政治参与基础。我国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制度来保障民主。我国人数众多,地域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各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的状况,所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是短期可以完全实现的,在提高参与质量方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行基层群众自治成为最具现实性的方式。当前我国实行开放的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普遍要求参与政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基层自治可以满足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要求,实现他们的政治愿望,减少公民非制度化和非常态的参与,维护政治稳定。
        (三)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提高公民参政能力
        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看民众对于民主的敏感程度,以及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政治参与。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民的政治参与不仅需要政治系统设计的被动的制度安排,更重要的是公民要有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公共精神,这些都需要在具有良好的政治参与文化的现代公民社会中才能生长。但是中国民众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积极自主地政治参与行为很难发生,即便发生了,又可能受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或者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中途夭折。长此以往,公民就容易产生政治盲从,政治冷漠等心理,从而导致非常态和非理性政治参与的发生。
        我们就必须要提升对公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公民文化普及和教育,培养我国公民现代化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意识,要建设一个以积极自主的参与政治为荣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我国的民主政治才能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锡锌: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成彩芹:论当代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建设[J].管理观察,2013年(14).
        [3]陈振明: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赵海月:目前我国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考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5]李见顺:现代民主政治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限度及对策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11(6).
        [6]谭德宇: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