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保理念的辐射环境监测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吴况
[导读] 摘要: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核与辐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的特殊领域,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
        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天津  300000
        摘要: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壮大,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核与辐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保护的特殊领域,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而辐射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以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要求,都表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进入到了新的状态,其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环保理念;辐射环境;监测发展
        引言
        现如今,我国各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各类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我国在加强辐射环境监测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部门对工业和生活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在净化污染的同时防止辐射污染的再生,保护我们的生态健康。
        1环保理念的内涵
        环保理念,即保护环境的理念,基于环保理念的各项工作应当将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工作时应当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但对于现代人来说,环保理念不仅仅是保护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环保理念的一部分,因此现代的环保理念更加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出适宜居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
        2辐射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有待提升
        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要由省区、市相关行政部门具体落实工作,但由于监测工作具有专业性、技术性特征,管理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地区之间缺少联系,严重影响着内部能力提升。具体来讲,各地区辐射环境监测中给出的衡量放射性污染标准存在差异,而且省市之间处于独立状态,无法展开信息共享,从横向角度来讲监测工作缺少延伸能力;同时,当前并未构建纵跨国家、省市的完善监测体系,导致监测管理工作无法落实到位。
        2.2辐射应急能力建设需要不断加强
        面对经济发展和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辐射应急监测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监测方案需要不断完善,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需要不断加强,应急监测物资贮备缺乏,需要重点提升辐射事故应急保障工作。
        2.3监测系统运行问题
        目前我国的辐射环境检测系统的运行故障率较高,由于辐射监测设备自身的特点,其往往难以长时间稳定的运行,在长时间运行后其可靠性会明显下降,检测精度以及实时性会有很大的误差,这不利于对核工程及其周围环境辐射的检测。此外,目前我国所应用的检测设备难以对环境中所有辐射指标进行监测,类似于空气中碘含量、气溶胶含量、沉降物含量等都无法进行实时检测,而这些因素是评价空气中核辐射的重要指标之一,难以检测对我国的辐射环境检测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3基于环保理念的辐射环境监测发展
        3.1健全监测网络,完善辐射预警机制
        辐射环境监测是一项面对全国开展的工作,应从国家到省市到地方构建完善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保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在全国实现全面覆盖,再配合逐级的监督机制,才能有效保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高质量落实。同时,基于信息技术,构建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网络平台,由国家牵头,实现全国各地监测机构的联网,基于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并引导监测机构相互监督、密切配合。此外,为了提升辐射环境监测的横向延伸能力,纵向拓展能力,监测网络构建过程中,要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补充监测内容、扩大监测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障辐射环境监测工作价值的发挥,我国必须构建灵活的、灵敏的辐射预警机制,对放射性污染展开强有力的预防。


        3.2强化辐射事故应急监测能力
        针对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应加强辐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进一步做好应急监测物资、设备的储备和更新,完善应急响应预案,强化应急监测培训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做到一有辐射情况,人员拉得出、车辆开得动、设备能用得上、技术有保证,为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保障。
        3.3提升关键要素检测自动化水平
        辐射环境监测中的关键要素,如气溶胶含量、碘化物含量等是检测核工程周围环境中核辐射的重要指标,因此只有提升这些关键要素的自动化水平,才能够实现更为精确的检测环境中的辐射值,从而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对于居民居住环境周围的水体更要进行24小时监测,检测水体中是否存在核辐射超标的现象,这时检测环境中核辐射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水体中的核辐射量以及产生核辐射的原因,可以得知周围的核工程在运行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修复。上述的过程应当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通过实时检测的方式及时的排查问题,将核辐射对居民的伤害将至最低,这也是基于环保理念的辐射环境监测中的一部分。
        3.4提升基层工作质量
        今后应多举办省级辐射监测机构之间交流会,包括片区之间的交流,建立先进省份对相对落后省份的一对一帮扶或一对多帮扶机制,根据不同省份的需求,按不同的监测项目精准帮扶。鼓励相关省份联合申报科研课题,互派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的举办周期建议缩短到4-5年,让更多的青年人参加。创新性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不仅争取生态环境专项财政资金,同时要与企业院校合作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全面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更新老化设备实施。省辐射环境监督站要发挥省站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真、准、全”,做出新的成绩,并对各市县的辐射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扶贫”,做好对各市县辐射监测工作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能力支撑和人员培训,实现我省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整体提高。各市县要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和共同进步。
        3.5辐射环境监测具有贯穿性作用
        辐射环境监测并不只是在工程施工运行的某一个环节进行评价,它贯穿着辐射环境评价的始终,从项目的开始、运行、竣工的环境质量评价都离不开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支撑,有效的监测数据可以在工程生产初期将环境污染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最终保证工程的整个施工运行的辐射量均在可控范围内,有效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3.6加快标准评估
        站在评估工作角度来说,不断完善辐射环境监测标准评估机制很有必要。工作人员应按照辐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以及最新监测数据,及时对现行标准中年代相对久远的标准,重新开展评估工作,让监测方法能在科技发展的引领下,与时俱进。不仅如此,管理人员还可以将该项工作纳入到环境保护标准年度规划工作之中,实现对现行技术标准的全面优化,针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监测方法更加现代化,监测结果更具代表性。最后,环保部门应强化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引进更多的环境监测技术,关注国际辐射环境监测工作动态,实现与国际相接轨,这也是促进我国该项工作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语
        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核与辐射安全监测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辐射环境监测站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信心,找准目标,开拓进取,务实工作,完善辐射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强化监测质量,扩展监测领域,为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鹏涛,徐继圆.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系统浅谈[J].科技风,2019,39(25):173-174.
        [2]董涛,周海强,陈杰.浅谈辐射环境监测数据合理性问题与应对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23(7):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