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加强土地管理以及土地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阿孜古丽•阿不力孜
[导读] 摘要:我国一直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同时逐步拓宽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阿克苏地区自然资源局  新疆阿克苏  843000
        摘要:我国一直在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同时逐步拓宽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土地利用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就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土地管理制度,使土地管理更加科学、全面。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土地管理能力,促进土地管理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管理事业;全面发展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之一,政府也非常重视土地管理。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土地管理改革。目前土地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策略来实现土地管理,土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只有加强土地管理,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1土地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1.1规划和计划体制之间缺乏一定的弹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不断实现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土地管理改革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规划与规划体系之间缺乏一定的弹性,这也是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指标分配过程中,西部地区的指标相对较多,但并没有与西部大开发相结合。但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指标不足,导致土地管理改革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没有对当地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规划,导致由于规划与规划体系缺乏灵活性,土地资源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进而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不了土地管理改革的有效实施。
        1.2农田规划比例不合理
        耕地规划不合理也是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保护农民的耕地,做好耕地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向城市化方向发展农村的战略,即为全面建设小康现代社会做好准备。在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我国耕地规划比例不合理。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耕地规划仅仅是基于土地状况。没有针对实际情况的规划,存在一定的退耕还林问题。因此,对农田规划提出了许多要求。除了地形和地理位置,还需要调查土地的实际土壤质量,甚至需要考虑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如何有效平衡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尽量避免耕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有必要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的利弊,合理划定耕地,实现土地管理改革的高效制革。
        1.3土地产权不明确
        土地产权不明晰,对土地管理改革有一定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政策不完善,没有国有土地和农用地的相关政策,可能造成利益冲突,给土地管理改革带来一定困难,另一个是产权不清,造成了大部分农民土地都有产权的问题,对土地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甚至可能造成农村集体土地的严重流失,对土地管理改革非常不利,因此,推进土地管理改革需要一定的政策措施。
        2加强土地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措施
        2.1绘好国土空间蓝图
        加强“多规合一”,加快编制土地空间规划,协调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和永久性基本农田整治补充规划,加强各项指标调控,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空间质量和利用效率。同时,以国土空间信息平台为基础,同步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价和预警管理系统,年底前完成规划工作,形成全区“一张底图”和“一个平台”。坚持因地制宜、村规民约,编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特色和乡村振兴要求的“多规合一”切实可行的乡村规划,出台《乡村规划管理指导意见》,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2.2坚决守好红线底线。
        要统筹处理好“保护资源”与“保护发展”的关系。


一方面,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调控、建设、激励等多重措施的耕地保护机制,牢牢坚守“耕地红线”;统筹耕地整治改造和开发储备适宜耕种的资源,年内计划新增补充耕地5000亩。另一方面,坚持重点,补短板,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采煤沉陷区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谋划实施一批优质工程,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实施北山生态修复工程、山河林湖草生态修复试点,以及历史遗留工矿区整治项目立项,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逐步落实“国土资源保护三项任务”,逐步完成自然资源保护。
        2.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细化用地指标编制
        土地管理制度建设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保障。在编制管理制度时,要密切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资源分布情况,严格按照分类标准划分土地资源,避免利益冲突和土地浪费,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价值和利用价值。具体而言,首先要注重完善土地生态产权补偿机制,结合生态价值产权,科学界定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确保土地资源和生态资产的完整呈现,二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资源和农业生产能力的保护;三是采取限额管理和存量振兴等措施,实现土地的系统优化利用结构,实现集约节约用地目标。最后,优化征地机制建设,编制科学的地价计算指标,综合考虑被征收土地的原值和开发增加值,做好公众咨询和沟通工作,确保征地补偿标准达成一致。
        2.4实行土地管理权力下放,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下放土地经营权,将土地使用权和处置权授予土地和房屋所有人,确立平等的土地义务,制定详细的收费标准,在保证集体收入的同时,确保个人和集体的收入与国家收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必要通过权力下放和建立社会监督机构来改善社会监督体系的建设,在土地管理体系中发挥监督和制约作用。同时,有必要加强行政执法,运用法律手段制止违法土地使用,土地占用等违法活动,加强城乡居民法律普及,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农村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并与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配合,以更好地提高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实施效果。
        2.5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要尽快的建立,从而开辟资金渠道用于城市建设
        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部门依据法定程序、市场机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通过征收、收回、置换、征用等方式,对土地进行预先开发或储备的土地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供给和控制。加强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是建立土地储备制度的主要目标。保证统一管理,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保证土地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保证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规划的更好实施,保证国有土地资产的价值,促进其增值盘活存量土地,为政府城市建设积累更多资金。新《土地管理法》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严格控制,将逐步实现土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向内的积累。各地区积极准备和建立征地储备机制,收到了良好反馈。
        2.6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在一定时期内土地整理建设产生的,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连片集中、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建设任务,也是实施基本农田永久保护的重要战略举措。对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现代化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土地管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真实写照。土地管理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从新的高度认识土地管理,同时增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土地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国家的发展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做好土地管理工作,使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一巧.浅析土地储备管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国经贸,2018,(2):168-169.
        [2]王海波.关于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探讨[J].现代农业,2020,(3):101- 102.
        [3]赵羽.论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J].南方农机,2020,第51卷(5):95 -96.
        [4]宋丹妮,罗寒.重庆市土地管理立法的思考与建议[J].城乡建设,2020, (9):48-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