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及岩溶加固处理

发表时间:2020/8/1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刘小青
[导读] 摘要:本文就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及岩溶加固处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岩溶地区地基特点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过程中的勘察方式,最后提出了岩溶加固处理技术运用要点。

        浙江江山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衢州  324100
        摘要:本文就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及岩溶加固处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岩溶地区地基特点入手,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过程中的勘察方式,最后提出了岩溶加固处理技术运用要点。
        关键词: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岩溶加固处理;特点;勘察方式;要点
        前言
        我国是一个占地面积广阔、南北跨度极大的国家,因此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呈现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地形与地貌,这既为我国提供了各类植物、动物资源,也带来了生产发展、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挑战。以岩溶地区为例,此类土质的稳定性往往不高,因此在对其进行选用时,就需要采取综合的勘探和相关的检测方法,对地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进行判断评测,同时做好施工过程的补勘工作。
        1.岩溶地区地基特点
        岩溶又称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等)进行以化学腐蚀为特征,并包括水的机械侵蚀和崩塌作用,以及物质的携出、转移和再沉淀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这种作用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体、具有溶蚀力的水以及水的循环交替。土洞是指埋藏在岩溶地区可溶性岩层的上覆土层内的空洞,是岩溶地基常见的一种岩溶作用产物。它的形成和发育与土层的性质、水的活动、岩溶的发育等因素相关。其中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是土洞发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地下水或地表水的活动与运移,将对土层产生潜蚀作用及山脚解作用而形成土洞。土洞洞体形成后,其洞壁周围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当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时,将进一步改变土洞壁周围土体的应力状态,并有可能导致洞边土体产生破坏,土洞进一步扩大而塌陷。岩溶地区的土层特点是厚度变化大,孔隙比高,地基很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建筑物倾斜开裂甚至破坏。
 
        图1岩溶地区景观
        2.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过程中应用到的勘察方式
        2.1综合的勘探和相关的检测
        依据最佳的孔径台在岩溶地区预定的位置上开展勘察。岩溶的发育状态可以借助对地基的钻探相关资料而获取,明确岩体较为可靠和完整的墩位,随后可以开展对地基的稳定性测评。在第一类的河谷地质结构的勘察汇中很容易发现较为复杂的层洞穴或者是岩溶形态,同时,要进行该地区的水下勘察,选择性的减少水下基础,融合工程的建设选择出更加优质的施工现场,确保其经济性。除此之外,还需要依据每个工程的地址特色、设计需求或者相关的基础类型等进行全面综合的考量。钻孔的深度数值也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将主要的勘测方向放置于地下岩溶形成层、高程、空间特色、大小等。科学的融合深孔和浅孔,一直到深部岩溶的发育形态被彻底侦查清楚。针对岩溶洞穴较为复杂的区域可以选择性的使用逐个桩勘察的方式。判断钻孔中隐含的洞高是十分重要的,该项判断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对工程地基的可靠性产生影响。
        2.2对地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进行判断评测
        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地基是其最为基础的一部分。然而,在进行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时,由于受到岩溶作用的影响,使得地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于工程地质的评价而言,如果想要对于地基的岩溶处理方法以及其稳定性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就必须在岩石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宏观区域稳定性查研以及形态勘研的基础上,运用高深的工程地质学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研究。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其负载能力、跨径以及工程的结构形状。对于地基的稳定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其进行定性评价,所谓定性评价就是根据不同的地区岩溶的发育分布特点对于岩溶地基的地质类型加以准确的区分。其次,就是定量评价,根据实际的数据来进行分析评价。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就会造成不同类型的地基结构,进而对工程的经济收益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工程的勘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好工程的勘察,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其成本。
        2.3施工过程的补勘工作
        现阶段,随着工程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工程勘察已经难以适用于现代施工的发展,虽然一些基础的岩洞地基的勘察数据仍很准确,但是,对于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岩溶地基来说,传统的勘察测验也难以分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一旦进行施工开挖工作,往往会产生新的其他形式的岩溶。例如说,如果在进行溶洞或者宽深溶槽的勘察中出现了两个钻孔,老旧的勘察难以发现其中问题,只有通过补加钻探对其进行详细的勘察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此外,如果想要使得工程的基础趋于稳定,就必须将岩溶的形象状态与施工情况相结合,然后从中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其中,主要的处理方法包括填塞比较浅层的溶洞、最大限度的缩小基础的尺寸、贯穿宽槽深沟以及逐渐降低基础埋深等。
        3.岩溶加固处理技术运用要点
        3.1灌浆加固技术
        溶洞灌浆主要面向的是机械设备小型化和辅助用房下的浅层岩溶的处理,由于其成本造价低,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其对岩溶的处理原理是填实溶洞,使其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强度,然后切断其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以防溶洞的再次扩大,进而对建筑物造成危害。对于有粘性土或沙砾填充的场地溶洞,其本身的构成决定了其漏水现象严重,甚至有的还与上部溶洞相连,为了对溶洞的加固效果更加稳定,适合采用联合灌浆技术。
        3.2静压注浆加固技术
        静压注浆加固技术是按照液压、气压和电化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按照注浆管的原理,将各类具有快速稳定固化作用的浆液实施注入到对应项目地层内部。注射浆液通过不断充填、持续渗透、强力挤密等作用方式,有效挤走地基土层内部存在的各类水分和空气等影响物质后,实现占据对应的空间位置。浆液固结作业结束后,能够将特别松散的土粒结构或裂隙胶结构,充分结成整体结构,从而完善岩土体本身的物理力学能力。
        3.3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技术
        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技术是按照高压射流切割的工作原理,利用带有喷嘴结构的注浆管在项目土层内部的预定位置,通过各类高压喷射设备,确保施工浆液或水转化为具有至少20兆帕压强程度的高压射流,在设备喷嘴内部向外不断喷射出来,有效冲击分解项目地质土体。一旦喷射流的实际动压情况超过项目土体内部结构总体强度时,导致土层内部存在的土粒物资开始从当地项目土体中有效剥离。待施工浆液实现全部凝固后,便在当地土中产生一个固结体结构。固结体属于浆液成分与土按照半置换过程或全置换过程进行有效凝固。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岩溶地区天然地基选用及岩溶加固处理的探讨,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岩溶加固处理技术运用要点,科学运用灌浆加固技术、静压注浆加固技术、高压喷射注浆加固技术,确保地基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卫涛.岩溶路基施工注浆加固处理技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2):483-4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