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工程安全费用使用管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玉苹
[导读] 目前,建设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

         摘要:目前,建设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缺乏标准化的行业规定,造成各施工企业安全费用使用和管理“五花八门”。本文主要在如何合理合法合规的使用和管理安全费用做出阐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安全费用使用管理建议。
         关键词:建设施工;?安全费用;?措施;
        
         1 建设施工领域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现状及背景
         安全生产费用投入是安全措施落实的基础,是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纵观建设工程领域各类安全事故,每起事故原因都有安全投入不到位这一项。大多建设项目安全费用为实报实销制,均在工程量产生后随工程进度款同期支付,支付时,将安全费用按照合同支付条件进行比例支付。
         2 存在的问题
         (1)由于实报实销制度造成的支付滞后,部分发生的安全费用均由施工单位垫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单位容易被认定为“安全投入不到位”。
         (2)《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安全费用的建设工程提取比例、使用范围和职能部门职责等,该文件层级较高,并未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和内容进行细化,因施工单位理解存在差异,经常出现超范围使用现象,每个项目安全费用额度是相对固定的,超范围使用必定为落实安全措施带来阻力。
         (3)若要保证安全费用投入的合规合理,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费用投入应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特点,即安全生产费用应先期投入到位,继而督促施工方将费用落到实处。但同样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何提前支付的问题,国家目前尚没有对这一方面作出统一的规定。
         (4)国家有关安全费用使用的文件,主要对安全费用使用管理进行了定性的约束,目前缺少相关国标、行标的定量式规定,所以就建设工程领域而言,安全费用是由建设单位支付给施工单位使用,并非建设单位自行管理,需要两方协调解决,在缺少统一性标准的情况下,因双方立场的不同,难免为安全费用的落实带来阻力。如果施工单位使用不合理、建设单位监管不到位,必然导致安全措施出现问题,甚至导致施工单位将未使用完的安全费用作为利润的情况发生。
         3 解决措施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管理应充分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继而确保“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项目计取,按计划申报,提前计提”的工作原则,建设单位统一协调,监理单位做好现场监督管理工作,施工单位严格做到专款专用,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费用使用合理,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如下:
         (1)结合建筑施工领域特点,细化安全费用使用范围。保证不偏离《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的使用范围的情况下,充分结合建筑施工领域的特点,将规章中安全费用的范围进行细化,如将“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支出”细化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施工机械、船舶及特种设备安全装置。
(2)取消实报实销制,采取按计划提取的制度,做到安全费用提前支付。施工单位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工程合同,并确定安全费用总额后,应制定安全费用总额的使用总计划,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其符合性进行审查,审查其计划是否有超范围、缺项等不合理的情况。其次,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将总计划分解成月度计划,将月度计划作为每次提取费用的依据,提前将该费用支付给施工单位。并在这里特别指出,安全费用应费用应单独列支,禁止列入建设工程进度支付条件内,避免将安全费用按工程进度比例进行折算。


         (3)安全投入特点为先期投入较大,因为在开工前就需要提前做好各类安全措施,如警示标志、安全带、安全帽等的采购,根据费用发生特点,建议明确首次提取的费用比例,如合同额100万以下的,一次性全额支付安全费用;合同额100万~1000万的,首次提取比例不得低于安全费用总额的50%,通过此举,保证现场安全措施及时落实到位,避免施工单位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导致现场措施不足的情况。
         明确施工单位费用使用管理过程,严格审查费用走向。施工单位应如实记录安全费用使用情况,形成费用管理台账。收集发票、收据等财务性证明材料。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审查费用发生前的计划和发生后的财务性证明材料,确保费用充分使用到位。
         4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强化策略研究
         4.1 明确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建筑工程建设中,强化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时,要明确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的责任。建筑施工期间,建筑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都要加强对施工各环节的重视,从整体上做好对建筑施工的监管。建筑施工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安全监督与管理制度,优化安全监督与管理的流程,通过规范性的管理制度,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尤其是建筑工程中的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要严格遵照政府相关部门所出台的制度。同时,政府也要对建筑施工单位的责任加以规定,以考核的方式明确建筑施工的安全意识。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使建筑工程各部门人员,包括管理者、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都可以清楚自身职责、责任,对自己在施工中的工作负责。
         4.2 完善施工设备并定期检修与维修
         建筑工程安全监督与管理期间,加强对施工设备的完善,对设备定期维修与检查是极为有必要的。一方面,研究安全防护方法。在工程施工建设前,要对施工设备及其信息进行整理,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若设备的信息不完整,比如对于设备的功能掌握不全,不能够开工,避免施工安全事故。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对施工设施、设备进行进行归纳,若发现资料不完善或是丢失,需要立即上报。另一方面,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修。专门成立后勤设备检查维修部门,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建筑工程建设期间,定期对设施与设备进行检查,发现异常要及时维修或是更换。
         4.3 重视监督与管理并完善安全体系
         建筑工程施工中,可从重视监督与管理、完善安全体系的方式,强化监督与管理工作。第一,领导重视。工程项目领导人员要在重视生产的同时,重视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将两项工作放到同等高度位置,充分提高施工安全意识。第二,重视管理工作。工程施工前,提前考察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现场的工作,重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同时,定期巡视、监督施工现场,通过对施工各环节的全面检查,确保施工的安全隐患,使施工安全体系落到实处。第三,完善安全责任体系。设置负责人,每个施工环节都安排专门的负责人,由其对各自环节的施工安全问题进行管理。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后,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及时解决安全隐患问题。
         4.4 积极引入先进的现代监督管理技术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强化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可积极引入先进的现代监督管理技术。主要可体现为,将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中,利用该技术留在施工现场的传感器及客户端,对管理系统加以完善。通过视频监控的方式,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环境,确保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能够在实际施工中得以落实。在应用视频监控技术时,可将其安装于施工主出口、入口,选择视线比较开阔的区域,做好点位处理。由此,实现对建筑施工现场人员、设备、材料的全面监督、管理。
5 结语
         以上措施在部分建设工程领域实施后,引起的足够的重视,调动起施工企业主动落实安全措施的积极性,也规范了建设单位监督监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曹宪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
         [2]汪辉瑛.关于建设工程前期的成本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1(32).
         [3]刘伟文.工程审计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合理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