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市、新活力”战略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发展研究 ----以广州市宝源路片区保护利用实施为例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余璇
[导读] 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在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摘要: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在历史城区的保护工作中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城区的保护以及稳定发展,一直都是人们所重视的工作,而且也是促进传统文化稳定发展的关键工作。要在维护和保护城市历史建筑以及历史街道的情况下,应有效的降低现代化城市在布局发展中对其带来的影响,所以要从多个角度来开展历史区域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为历史区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城镇稳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文章主要对广州荔湾区宝源路的“老城市、新活力”战略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发展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老城区;保护利用;规划
1广州市宝源路片区保护利用发展研究
1.1“老城市、新活力”的战略意义
          2018年10月,习总书记视察广州永庆坊,提出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要用“绣花”功夫,保留城市记忆。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习总书记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文化综合实力等四个方面做到出新出彩。随着国家、省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和强调,广州市也相应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6年《广州城市更新办法》等法规规章出台,对街区保护活化、城市更新提出了新的、更可操作的要求,同时也使得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1.2宝源路历史街区的价值和特色
         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 “老城市·新活力”的指导精神、荔湾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发展大会上关于“要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打造广州名片”的工作部署,以及荔湾区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开展宝源路片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突出岭南特色,传承历史文脉,提升城区品质和内涵”的有关要求。推广恩宁路成功经验,做深做实宝源路片区保护规划,实践从街区保护规划到实施方案的模式。
         宝源路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保护类建筑182处,传统街巷30条。详细核查范围内核心范围资源最丰富最集中,拥有保护类建筑36处,传统街巷3条,特色产业、历史人物与事件涉及特色产业16处,历史人物与事件17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及特色,因此,要做好保护。
         1.3项目背景
         本项目规划研究范围东至文昌北路,西至龙津西路,南至恩宁涌,北至龙津桥滨水区域约44公顷。详细设计范围为宝源路-宝华路-耀华大街十字形约6.3公顷区域。规划范围涉及逢源大街-荔湾湖、宝源路、耀华大街、昌华大街、多宝路、宝华路六个历史文化街区逢源街、昌华街、多宝街、华林街四个行政街道管辖,项目位于“文商旅”核心区位,串联两个地铁站点和荔湾老城主要片 区。荔湾老城更新由线成片发展的关键性片区。

2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现状
2.1现行控规和街区保护规划情况
         片区共涉及现行控规5个规划管理单元,规划用地主要为居住用地。规划宝华路、宝源路、多宝路、逢源路等在现状基础上进行拓宽,部分街巷新开辟为城市道路。片区涉及6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耀华大街、宝源路、多宝路、昌华大街、宝华路5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在编,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已批。
2.2高度控制
         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或扩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高度不应超过 12 米。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或扩建原则上不应高于 18 米。建(构)筑物分类保护整治措施街区内各类保护建筑按照等历史建筑相关的法规、规章、文件进行保护。街区内的一般建筑整治,必要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应符合街区不同片区的风貌,维持街区风貌的真实性
2.3保护范围
在核心保护范围除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新建、扩建活动的,建筑高度应控制在18米以下,其体量、色彩、材质等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
2.4历史文化资源
规划研究范围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保护类建筑182处,传统街巷30条。详细核查范围内核心范围资源最丰富最集中,拥有保护类建筑36处,传统街巷3条。 涉及特色产业16处,历史人物与事件17处。


2.5建筑空间资源
宝源路历史街区规划研究范围建成度高,产权复杂,绣花功夫进行更新的需求。规划研究范围内除私产外,以经租产为主占14.03%,公产占3.73%,代管产占2.96%,托管产占1.01%。 详细核查范围内公房主要分布在宝源路两侧,以经租产和公产为主。
3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要求
3.1根据宝源路自身特点及发展条件,立足广州、放眼世界,以国际化的眼光,打造成为能够代表广府西关特色的名片式历史文化街区。
3.2统筹考虑周边的陈家祠、荔湾湖、粤博、永庆坊、上下九、沙面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发挥文化资源集聚效益。
3.3采用分级分类的方式,对不同级别的建筑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活化策略,结合产业策划对重要保护类建筑进行收储修缮活化。与民生改善相结合,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旧区改造、旧住房综合改造相结合。
3.4全面提升街区公共空间体系,包括道路、街巷、广场、街角公园、公共建筑等。结合业态策划,区分生活型与商业型街道,提出针对性优化提升策略;按照体现文化特色的理念,对广场、公共建筑等重要节点空间进行活化升级。
3.5严格控制纯粹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的比例,以居住为主导功能,避免过度商业化,减少对原住民的干扰。扶持街区特色小店、老字号品牌老店,新进业态应体现本地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形象。
3.6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改造模式,考虑成立宝源路微改造有限公司对街区进行统一建设、运营、管理。
3.7循序渐进分布实施,划定合理的近期实施范围优先开展微改造,近期范围宜控制在街区总面积的30%以下,以有效激活街区活力。
4宝源路片区保护概念方案的设计策略
4.1区域缝合,肌理延续
         首先要延续传统街市坊格局,设置核心区内部激活点,发挥历史遗产资源中心区位优势;重点打造宝源路-宝华路十字型区域,作为串联各个片区的重要廊道空间;保持整体路网结构,优化片区范围慢性系统、道路断层。
4.2活力街道空间
         提升街道空间使用效率,活力街巷精细化设计,激活老城区街道生活魅力,还街巷予居民;
常态化限制大客车、大中型货车等大型号车辆进入宝源路片区;划定管控区域,精准停车管理,减少路侧停车车辆;智能统筹资源,增加社区小运量环线换乘微公交线路,完善景点与运输节点间接驳系统;采用“步行-自行车”绿色出行方式为主,结合“公共交通”扩展出行覆盖面积的发展模式。
4.3建筑活化
         片区内所有的建筑要针对风貌建筑开展分类、分级整治,统一风格采用新材料、结构和构造方式,延续传统空间尺度,进行较大力度改造或拆除重建。立面的分类整饰充分尊重原真性,恢复街区传统风貌。整治立面的不协调元素,从规范广告招牌,隐藏空调机位,更换与风貌不符门、窗,拆除阳台、屋顶违建及三线下地五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4.4产业植入
         宝源路的产业发展方向原则上保留广府风情,鼓励创新发展。保留具有广府特色及改造可能性的店铺,迁出文旅价值低的产业,鼓励原有店铺利用广府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化改造,面向年轻游客,引入新的广府文创类零售商店、书店、餐饮店、礼品店和艺术设计工作室等。
4.5延续生活
         提升公共服务,延续西关社会关系,共同缔造营造全龄友好生活圈,全龄社区发展愿景,实现社区宜老+全民宜居。可通过在原居安老的基础上,吸引年轻创新力量,使社区人口结构向年轻化调整。完善服务设施,改善居住环境,使符合当代城市生活需,政策鼓励创新创业青年入住,完善交通系统,使出行更便捷,增加文化、体育等设施,吸引年轻人久住和后续增长。
5 结束语
         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完整的商贸文化城市格局和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26片历史文化街区散落其中,仍然保留着很多反映广州风貌、特色、风俗文化的信息,真实记载着城市发展与变迁。但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一些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似乎与我们的城市格格不入了,依附其中的文化元素、人文风俗、生活方式也随之开始被人们遗忘。建筑是骨,文化是肉,每一片历史街区都会反映着城市的一个历史片段,保留住了他们也就保留了与其相关的城市历史。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活化历史空间,并进行有效的活化利用,使空间记忆得以留存,是摆在我们从业者面前任重道远的问题,也是未来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全流程规划.规划师.2018
[2]朱璟璐.广府人文与自然辉映型历史街区城市修补实践.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9
[3]周凌.微改造下,重觅荔枝湾里西关人家.人类居住.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