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网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10期   作者:朱锐
[导读] 摘要:我国电力行业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身份证号码:44088219831004XXXX)
        摘要:我国电力行业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带动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电力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日益膨胀,配网规模不断扩展。另一方面,配网故障屡见不鲜,抢修工作难度逐渐加大。在此背景下,采用配网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词:配网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
        引言
        电力行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同时关系到我国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电力企业以新一轮网改为契机,探索项目一体化、标准化管理模式。打破以往项目由各部门分别实施管理模式,所有配网、大修、技改项目由项目管理中心集中统一实施,通过人财物集约化,实现减员提质增效。创新项目管理中心组织架构,优化项目管理流程,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确保项目更好更快实施。
        1统一配网管理的模式以及标准
        配网调控的一体化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为了提高电网系统的互换性以及可操作性,要统一管理的模式以及标准。在实际构件配网调控一体化时,要始终坚持灵活的原则,并根据绿色电力的相关细则以及要求,确保电网运行的更为可靠。而主网则需要面对配网中的变电设施以及输电电缆,一旦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所产生的损失以及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要明确主网中设备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标准,从而根据相关的标准,做好设备运行的管理工作,确保主网中各设备的运行安全。
        2推行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
        制定项目管理流程,实现项目管理流程规范化。为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实现项目管理流程规范化,制定项目管理流程图,以明确项目具体实施步骤,落实部门分工职责。项目管理流程图中发展建设部、运维检修部、物流中心、安全监察部相关工作由各部门指定的兼职人员负责实施,并向项目管理中心和所在部门领导汇报,实现项目管理中心与上述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由项目管理中心计划专职全程管控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管理流程图明确了设计公司、监理公司、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中心专兼职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了项目实施具体步骤。使得项目从立项、到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各个阶段、各个节点均实现可控、能控、在控,确保项目安全高效有序推进。推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根据省公司要求,设计单位严格按照《配电网工程通用设计》进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使设备选型、线路交跨、避雷器配置、杆塔接地模式等设计有章可循,大大降低设计难度,提高设计效率,为项目实施节省大量时间。管理上墙,实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各节点精准管控。为加强项目进度管控,每个项目编制一张节点进度表,包含项目从立项到关闭全过程的所有节点,各节点均包含预计完成时间和实际完成时间,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编排各节点预计完成时间,为项目实施进度提供参考和预警,确保新增城农网改造工程按期完工。推行标准物料采购,统筹物资调配,深化物资管理。根据配网项目管理要求,电杆、导线、电缆、瓷瓶、令克、避雷器等物料全部采用国网标准物料。为不影响工程实施进度,协议库物资申报宜早不宜迟,宜少不宜多,物资到货后通知施工单位及时领料,降低物资部门库存压力。同时,所有配网、大修、技改项目所需物资种类基本一致,这就为物资灵活调配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3做好配网施工停电分析,多工程统筹施工,避免重复停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或负荷割接等原因,需要对有关线路或设备进行停电,但是停电将给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为尽量缩短线路或设备停电时间,减少停电次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能带不停、一停多用、支线优先的原则,停必修好、停必建好,减少项目实施对电网运行的影响。

由于新增城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主要涉及配网线路基建和改造升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随着线路路径的延伸,沿线负荷将就近完成割接,负荷割接时需要停电。在架空线路与运行线路交叉跨越时,为保证施工安全,也需要对运行线路进行停电。组织调度、设计和施工单位等部门对项目中线路负荷割接、线路交跨施工、电缆敷设及土建施工等情况进行分析,明确线路停电时间和停电范围。做好线路停电前的准备工作,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当多条线路施工或同一片区施工均涉及同一线路时,做好停电前人员设备等施工准备工作,优化施工方案,做到停必修好、停必建好。在将线路负荷割接入其他线路时,应先易后难,逐步完成支线负荷割接后,再对干线进行停电作业,而不是将整条线路停电后多点施工或逐点施工,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和停电范围。
        4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意义
        综合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模式创新问题来看,新的管理模式,无论是在服务质量还是工作效率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对于促进电网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合肥市的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模式来看,利用PMS系统,好处表现在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内容。1.生产效益方面:更好地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配网故障停电时间极大缩短,并且抢修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经济效益方面:缩小了配电抢修的成本,并且停电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对于供电公司以及企业发展来说,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方面:随着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供电公司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供电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影响,使客户与供电公司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有利于更好促进我国供电公司的长足进步和发展。
        5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路径
        首先,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对配网实行了动态监测。在传统配网故障抢修时,工作人员需要撰写操作票,记录配网的实时故障。这一抢修方式不仅浪费时间,更阻碍了检修效率的提升。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采用了动态监测技术,形成了完整的配网运行数据图。当运行数据出现异常,工作人员无需撰写操作票,对故障点进行排查和处理即可。其次,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对检修人员进行了监督。从某个角度来看,检修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着配网故障抢修的效率。一些检修人员没有遵循必要的工作流程,对故障线路进行维修,延长了断电时间,折损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应用了遥感技术,为检修人员提供实时指导。当检修人员没有遵循操作规范时,控制中心可以在第一时间纠正检修人员的错误,对查线流程进行掌控。再次,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为现场运维提供了支持。在传统故障抢修时,工作人员需要等候控制中心下达命令。命令发布时间不定,可能会使故障危害范围扩大。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创新管理模式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运维现场进行了模拟,在故障发生之前即要求工作人员到场。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系统水平越来越高,为电力管理以及疏松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在实际调度管理以及监控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逐渐确立配网项目一体化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实现了调度以及监控的配合,减少了人力操作,为国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电力。
        参考文献:
        [1]任艳,袁满.有效实施配网调度抢修一体化管理提升配网集约高效运行[J].通讯世界,2016,23:147-148.
        [2]万强,杜洁.创新配网故障抢修一体化管理模式[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15:68~69.
        [3]蒋亚辉.基于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5):00245.
        [4]陈丹丹.浅析配网调控一体化在智能电网模式下的应用[J].电工技术:下,2015(1):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