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应用大量的施工技术,桩基础施工技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通过对该项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可以使建筑物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都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实现对沉降的合理预防。特别是在一些地基相对较软的地方进行建筑工程建设,合理采用桩基础施工技术,对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来说意义重大。
关键词: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工程质量
引言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带动建筑行业的迅速崛起,可以应用于建筑的土地资源逐渐稀缺,为了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高层及超高层建筑逐步兴起。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基础承受应力巨大,对基础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基础受力能力不足会造成建筑下深倒塌风险的增加,对建筑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需要加强桩基础施工质量。
1桩基础施工技术重要性
桩基础是建筑物地基基础形式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由基桩和连接于桩顶的承台构成。若桩身全部埋置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这种类型的桩基就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常用的低承台桩基。在部分建筑工程中,桩基的大部分都位于地下,桩基的部分位于地面上,这种类型的桩基被称作高承台桩基,在建筑工程中对高承台桩基进行应用,能够使地面部分主体建筑与建筑地基部分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这主要因为桩身同时存在于地面下及地面部分中。除此之外,通过对承台建筑的应用,地面建筑的抗风能力、抗震能力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对桩基础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对于建筑工程的具体施工来说意义重大。
2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类型
桩基础工程在建筑施工中属于最为重要的施工环节,基础的质量以及施工情况会直接关系到建筑整体的稳定性以及耐久性,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桩基础施工方法主要分成两种类型:①灌注桩;②预制桩。在施工现场根据相关要求找好位置后进行直接的钻孔并将钢筋水泥灌入其中,以混凝土固定的方式称之为灌注桩。而预制桩是预制而成的,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压力、排水、撞击等等多方工序的工艺测试。两种桩基础施工技术有着各自的区别,并在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3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
3.1预制桩施工技术
(1)施工准备工作:预制桩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预制加工、起吊与运输、堆放、施工现场整理、放线定位、确定沉桩顺序等内容,其关键技术要求是:①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配筋率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②采用现场叠浇法制作的预制桩,桩与桩之间、桩与底模之间应做好隔离,防止黏连,且上层桩的浇筑应在下层桩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时方可进行。③混凝土预制桩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70%设计强度方可起吊,吊点设置应遵循吊点间跨中弯矩与吊点处负弯矩基本相等的原则确定。④预制桩达到设计强度100%后方可进行运输和沉桩,桩在运输到达现场后应尽量避免二次搬运,可按照现场沉桩施工顺序随打随运,钢桩应采取设置保护圈等防护措施,防止桩身损坏或弯曲。⑤桩的堆放现场应平整坚实,设置排水坡度,堆放层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4层。⑥沉桩顺序应遵循由中及外、由近及远、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综合确定。
(2)锤击沉桩关键技术:①严格控制入土垂直度,保证桩身、桩帽、桩锤的中心线重合,桩入土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0.5%。②采取桩头保护措施,桩头桩帽间设置弹性衬垫,为防止桩身因冲击应力过大而发生损坏,应采用“重锤轻击”。③初始的锤击落距应较小,入土稳定后,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m,桩顶标高低于自然地平时,需使用送桩器将桩送入土中。④接桩采用焊接、法兰接、硫磺胶泥锚接,接头数不宜超过3个。⑤严格控制桩的入土深度,对于承受轴向荷载的摩擦桩,以标高为主,贯入度作为参考,端承桩则反之。
⑥随时监控入土速度、垂直度、桩锤回弹值、贯入度等数据,如遇异常,应暂停打桩,及时研究处理。
3.2灌注桩施工技术
(1)施工准备工作:①灌注桩施工前,应保证现场的“四通一平”,同时,综合考虑土体开挖运输的要求进行场地平整,推荐使用硬地施工法,即先在施工区域内预制混凝土硬地,设置泥浆槽、排水沟等设施,之后再进行钻进成孔,此方法可以有序的进行泥浆的排放,提升了文明施工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施工效率。②在进行桩基础施工前,应当对桩位轴线进行复核检查,施工场地所布置的水准点等控制点位应不受到施工影响,避免遭受破坏。③泥浆池应设置在不妨碍桩基施工的位置,其容量应满足施工要求,泥浆池外围应用密目式防护网围蔽,悬挂标识标牌。④钢护筒内径应大于桩径200mm,埋设定位时,护筒中心与桩心平面位置偏差应不大于50mm,倾斜度不应大于1%,埋设深度宜为2~4米。
(2)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成孔)关键技术:①护壁泥浆一般在现场专门制备,并应达到一定的性能指标,优先选用膨润土造浆,膨润土泥浆的主要性能控制指标有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等,施工时,注入的泥浆相对密度控制在1.1左右,排出泥浆的相对密度宜为1.2~1.4。②钻进过程中,每进尺2~3米应检查垂直度,同时,做好钻渣留样,每隔5~10米测定泥浆的各项性能指标,不满足要求时及时调整,终孔后,应进行孔径、孔深、倾斜度的检测。③清孔,清孔时要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钻孔到位后,应进行第一次清孔。在吊入钢筋骨架后,混凝土灌注前,进行第二次清孔。放钢筋笼、混凝土导管都会造成土体跌落,增加沉渣厚度,因此,待孔内泥浆比重、黏度、含砂率等达到规范要求,沉渣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应立即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⑤钢筋笼主筋外沿距混凝土表面净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75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性试验,灌注时的埋置深度控制在2~6米。⑥灌注开始后,应连续进行,严禁中途停工,随时关注混凝土面高度、导管埋深变化以及异常情况,桩顶灌注高程应高出设计标高不小于0.5米。
4加强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质量措施
4.1分析地形,因地制宜
我国国土广阔,建筑工程所处地质环境各不相同,不同地域的建筑工程土质情况差异明显。桩基础施工的本质是提高土壤结构的承载能力,因此在施工开始前应针对土壤现状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以便制定最为适宜的下桩方案。土壤分析应包括地下水位分析、土壤成分分析、土质硬度分析等等。
4.2完善施工计划
桩基础工程是建筑工程筑基工程,由于施工内容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不可控的因素,因此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施工计划,不仅要对施工流程内各项内容有详细的计划,还要充分的考虑可能发生的工程变更情况以及突发情况设计备案。
4.3有效控制载荷量
桩基础施工属于高压工程,为了提高工程效果,无论何种施工方式都会对土层进行高压处理,并下设支撑桩体。因此在施工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效果,需要精准计算桩体的载荷量,预估桩体使用寿命以及最大的承载能力,以此确保建筑的使用安全。
5结束语
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经过长期应用已经日渐成熟,但是由于施工现场地质、设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桩基础施工效果。所以必须加强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改革与创新的力度,才能在促进桩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姚明成.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J].居舍,2020(03)
[2] 聂洪海.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 2019(30)
[3] 王黎明.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桩基施工工艺[J].绿色环保建材,2018(05)
[4] 姜泽先.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 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