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的灌区规划直接关系到后续水利工程的价值发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工程的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水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传统灌溉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弊端性与局限性,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应该对灌溉渠系工程进行优化设计,为农田灌溉提供保障,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灌区;渠系工程;建设;运行
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水平,也与当前生态安全密切相关。在国家的相关战略规划当中,也加强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政策基础。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较为匮乏,南方地区虽然降水较为丰富,但是也存在季节不平衡问题。因此,建设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工程,能够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化利用。
1灌区渠系工程设计的意义
水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的加快,能够缓解当前生态问题与水资源的浪费问题,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因此人均占有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农业规模较大,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对我国社会发展形成制约,加快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工程的建设,与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当中,除了要提升灌溉工程量之外,还应该增强节水意识,解决渠道渗漏和“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因此,应该对工程建设运行管理不断优化,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也需要以水资源节约作为基础,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水利灌溉渠系工程建设原则
2.1协调性原则
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满足当地的旱洪涝整治工作要求,以总体性设计要求为依据,实现对原有灌溉区域的改造。在改造中应该合理利用原有灌溉渠系系统,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实现对原有问题的优化处理。加强对设计方案的优化,满足农田水利的构造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明确新建灌溉区域的面积与范围,增强工程设计方案的实效性。
2.2经济性原则
明确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工程的成本投入,防止过于追求技术性而忽视了经济性,使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在原材料的采购当中,应该加强对市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做好对比工作,协调好技术性要素和经济性要素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严重的资金浪费问题。
2.3统筹兼顾原则
应该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主要是指能够改善当地水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保障不同用水群体的利益平衡,经济效益关系到节能与增产等。考虑到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工程对农民产生的影响,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
2.4节水原则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应该遵循节水原则,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变传统用水方式。尤其是在当前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降低的趋势下,应该在设计和建设中引进先进的节水技术与设备,确定合理的灌溉方式,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3水利工程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建设措施分析
3.1注重做好渠道衬砌、渠系及建筑物配套工作
为有效改善灌区渠系渗漏损失量大、渠系及建筑物不配套的现状,在改造时以灌区实际为依据,做好渠道的衬砌,保证水利工程建筑物与渠系能够相配套,有效降低灌区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3.2做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随着水利调控力度加大,再加上工业与生活用水量增多,导致农业灌区可饮用地表水量越来越少,因此在实际进行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还应以区域水资源状况为依据,充分遵循“宜渠则渠、宜井则井”原则,有效优化灌区内水资源配置,在灌区节水改造方面,充分落实“以井保丰、井渠结合、井库联合”措施,提升节水改造水平。
3.3要加强渠系组合
调整在很多老灌区中,农民为取水方便,经常选择在干渠上开口建闸,独自分水,从而导致大量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因此在新一轮的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渠系布置情况,做好渠系调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还应注重建立一整套微灌系统(如图1所示),有效规范灌溉方式与灌溉范围,进一步强化管理、调控能力,更好地发挥节水灌溉实效。
.png)
图1微灌系统示意图
3.4应做好沟、畦尺寸的改造
灌区土地是否平整,对于整体水资源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关乎到灌水劳动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实际进行灌区节水改造时,应进一步加强土地平整,结合实际,改长畦为短畦,改宽畦为窄畦,促使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3.5改面灌为局部湿润灌
在实际进行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通过选择将一些“面灌”方式改成局部湿润灌溉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起到良好的节水效果,还能有效降低土壤蒸发量,提高田间土壤水的利用效率,促进根系深扎,实现农业高产。
3.6加强放水方式改造
在进行灌区节水改造过程中,针对水利工程放水,可以改造成为间歇灌溉放水方式,这种放水方式能够使水流呈波涌状推进,依托于土壤孔隙自动封闭能力,能够在土壤表层形成一薄薄的封闭层,不仅有利于提升水流推进速度,还有助于降低深层渗漏,保障灌水均匀度,更利于农业生产。
4水利灌区渠系工程运行管护对策
4.1加快投资建设步伐,增强管护动力
首先要补农田渠系建设短板。当前,土地经营模式中家庭承包经营占比很大,农民的农业种植收入增长缓慢。在末级渠系建设中,中央投资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比例加大,减少或减免农户自筹资金,解决因自筹资金无法收取致使项目不能及时落地的矛盾,加快末级渠系工程建设步伐,提升农民以农为业的优越感和吸引力,把建设矛盾转化为建后管护的动力等一系列的措施,均是为了彻底解决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4.2细化责任分级落实,实行责权一致
把建后管护分区分级落实,实行点对点管护。建成后的末级渠系产权移交农民用水者协会,协会分片区按受益对象把管护责任分级落实到用水小组、土地流转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人,同时签订管护协议书,制定配套的管理奖罚措施,实行点对点管护。政府和水管部门加强指导,依法协调化解出现的矛盾,把末级渠系管护工作推向责权一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4.3创新体制机制,规范运行程序
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将承担公益性职能的费用全部纳入财政支出范围,收取的水费、水资源费全额上缴财政,不再自收自支,同时从水费中按比例返还一定资金,与末级渠系水费共同组成末级渠系管护专项基金,分别注入各农民用水者协会专户。农民用水者协会以“一事一议”的原则确定管护计划,公开邀请多名具备专业特长的本协会人员参与竞标,村级监委负责监督实施,水管单位负责审查复核,经政府部门审批通过后,财务监管单位进行支付并出具公示,将有效地规范专项基金的使用,让财、事在阳光下运行,促进末级渠系管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水利灌区渠系工程建设、运行管理。落实灌区节水改造技术,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农田水利灌溉质量,提升水资源利用率,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参考文献
[1] 郭丹丹.灌区分形特征与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关联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 2019
[2] 雷国松.石门勉县灌区末级渠系运行管理存在问题与建议[J].陕西水利, 2015(04)
[3] 徐镱铭.鸭河口灌区末级渠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J].河南水利与南水 北调,2019(07)
[4] 张伟.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紧迫性综合评估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