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零部件产品前处理质量控制规范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10期   作者:吴坤
[导读] 摘要:在当前的以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模式中,国内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身份证号码:36012419911002XXXX  江西省抚州市  344000)
        摘要:在当前的以质量为导向的竞争模式中,国内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因此,国内汽车制造商开始研究汽车制造的细节,包括汽车底盘部件的质量。零件的外观质量已成为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生产实践的经验,汽车底盘部件的外观质量与预涂处理的质量控制是分不开的。对于中国国内制造商而言,相关的控制规范仍需改进。本文根据我国汽车制造业的现状,研究了汽车底盘零部件预处理的质量控制规范。
        关键词:汽车;制造业;前处理;零部件产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各类车辆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及,汽车也从以往的奢侈品转变为生活必需品。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本土汽车行业迎来了发展机遇,对于覆盖中、低档车辆的本土汽车厂商而言,在获得一定的资本积累的基础上,研发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本土低成本运行的理念逐渐被淡化,国内整车厂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力,并积极完善自身产品的细节方面,其中作为汽车重要零部件的底盘成为关注的重点,总结以往的生产经验发现,底盘生锈是造成底盘失效的重要失效模式,而涂装工作是防止锈蚀的主要途径。对比国内外相关工作发现,我国汽车底盘零件的前处理工作相对粗糙,且缺乏明确的质量控制规范及方法,造成涂装质量显著逊色于国外竞争者,因此有必要针对前处理的质量控制规范进行研究。
        二、前处理控制规范
        (一)前处理关键控制点
        汽车底盘的涂装前处理工作主要包括脱油、除锈、磷化三个部分。其中脱油和除锈主要通过物理辅助化学的方式,对需要涂装的零件表面的油脂层及氧化层进行脱除,使零部件主体金属成分得到暴露。而磷化主要以化学的方式,用含有锌、锰、铁等磷酸盐的溶液浸泡,使其表面能够形成难溶于酸的磷化膜,以实现对内部金属材料的保护,并提升涂装材料的粘附强度。而脱油、除锈工作直接影响了磷化膜的质量,因此对于涂装前处理工作的三个不同环节,有着不同的控制要点。
        第一、脱油是前处理的第一步,相比而言,油脂的危害要大于锈蚀,且油脂残留会直接影响除锈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脱油工作应当作为前处理的第一个关键控制点。目前除油一般采用除油剂和酸性药剂,有时会采取碳氢清洗的方式,对于除油而言,应当注意在完全去除油污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药剂对零件材料的损伤。
        第二、除锈工作一般采用酸洗和物理去除两种方式,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盐酸作为除锈剂,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控制重点在于降低酸雾对零部件无需除锈部位,如塑料、橡胶部件的侵蚀。
        第三、磷化是前处理的核心,磷化工作一般采用将零部件浸泡在磷化药剂中实现,目前我国汽车零件的生产企业为保证生产效率,多采用高温磷化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磷化膜结晶粗大,易脱落,对产品前处理质量造成了隐患,对此可以考虑优先采用常温磷化并添加促进剂的方式,提升磷化膜质量。
        (二)前处理注意事项
        目前汽车底盘零部件的产品涂装前处理的相关工艺已经相对成熟,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在于对前处理细节的掌握,结合国外优秀生产厂商的生产实际,笔者认为前处理工作应当注重除锈酸度和时间的控制。除锈酸度和时间控制方法,不同企业一般采用不同的方式,缺乏技术流通。参考国外相关文献,笔者认为采用流动酸洗的方式,是提升酸洗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方法。流动酸洗是将不同酸洗池之间相互连通,利用酸洗过程中对盐酸浓度不断降低的特点,上游用于处理锈蚀严重或相对厚重的零件,下游用于处理附带橡胶部件或薄壁的零件,实时监测酸度,及时补充和稀释,保证酸洗效果。
        (三)前处理补充要求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汽车轻量化、高强度、环保性等多方面的要求,汽车底盘零部件开始尝试使用创新的材料,新材料的引入也对涂装前处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于前处理工作一般以化学反应为主,相比起新材料的更新速度,目前使用的化学药剂更新速度相对缓慢,造成一些零部件在经过前处理后出现尺寸超差的情况。我国目前前处理的药剂选用一般参考国外厂商,对于这类情况,为了保证我国本土企业产品质量同步稳步发展,有必要提升对于前处理相关工艺的研发力度,开发出适合新型材料的配套前处理药剂配方。
        三、提升质量的控制措施
        (一)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
        质量管理工具一般是指通过流程管控对生产及质检工作进行约束,对于汽车底盘零部件产品前处理工作,多采用潜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测量系统分析及统计过程控制这四种工具。质量管理工具多根据生产经验整理而来,以列表统计的形式,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列举,通过管理人员和现场生产人员的自查与互查的方式,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进行前期识别,除此之外,当质量问题发生后,质量管理工具可以作为处理质量问题的预案使用,提升了质量问题处理工作的针对性。
        在使用质量管理工具时,需要注重以下要点:第一、认可质量管理工具的制度效力。质量管理工具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规范,应当具备一定的制度效力,以公司管理制度或流程规定的形式,确保其能够在公司内部作为公司制度合法使用。第二、丰富工具的内容。质量管理工具的发展依托于经验的传递总结,也需要结合实际选择更适宜的工具。第三、因地制宜的改造质量管理工具。质量管理工具源于国外企业,在我国企业使用时间较短,且部分内容无法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契合,影响了工具的使用效果,因此在我国本土企业使用质量管理工具时,需要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其符合企业实际状况,更好为企业服务。
        (二)提升入厂、出厂检验力度
        入厂、出厂检验是公司厂内质量管理控制直接的第一步和最后一步,汽车底盘零部件产品前处理环节一般交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对于产品的收入及交付,使用入、出厂检验相关的控制流程。因此控制好入、出厂检验,是监管好产品质量中的关键。对于入厂检而言,控制的关键在于收入符合自身处理能力的零件,对于锈蚀、污染及不符合标准的零件,应当严格执行拒收。对于出厂检或过程中检验而言,需要配备如清洁度检测仪、三坐标测量仪、硬度仪等专业的高质量检测设备,除检测前处理后的零件表面质量外,还应当对零件的尺寸进行必要复测,以防止前处理工作对零件造成损害。
        (三)完善工艺流程
        汽车底盘零部件产品前处理质量控制措施,是通过外部手段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然而,在当前市场竞争现状下,提升前处理质量的最终方法应当从自身核心竞争力出发,通过提升工艺流程,实现前处理质量的提升,目前被业界较多认可的方法是整合各流程段,如将酸洗和磷化镀膜相结合的方式,将多余酸液应用于磷化膜的产生过程中,在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投入。工艺流程的完善工作,应当为作为制度进行固化,将生产工作和质量管控相结合并互相促进,实现产品质量的切实提升。
        四、结论
        在当前我国汽车制造商与外国汽车制造商之间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提高汽车底盘部件的质量已成为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 对此,应注意汽车底盘零件的预涂工作。 本文根据前期工作流程梳理了前期工作的重点,总结了相关的质量控制法规和措施,为我国目前的汽车制造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覃漓丽.汽车车身涂装工艺及其质量控制[J].化工管理,2018(32):75-76.
        [2]张鹏娜,徐勇,郗旭光,杜绍权,孙阳.硅烷表面处理技术在汽车传动轴生产中的应用[J].汽车实用技术,2018(18):262-264.
        [3]张玉柱,江涛.工件涂装前防锈油使用的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8):28.
        [4]王子建,荣光,张天鹏,刘海峰,刘军.常温环保型前处理工艺在商用车储气筒涂装中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2018,37(14):640-643.
        [5]刘翠梅,齐祥安.液压油管和油箱无磷涂装前处理的应用研究[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8,21(07):42-44+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