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PLC控制系统中的防电磁干扰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电力设备》2020年第10期   作者:杨杰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PLC控制电磁干扰的类型与影响、干扰来源,提出了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的措施。
        (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PLC控制电磁干扰的类型与影响、干扰来源,提出了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的措施。
        关键词:工业控制;PLC系统;干扰来源;防控措施
        引言:现代工业控制中,PL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像煤矿的通风、压风、提升、锅炉、排水及井下生产运输环节等,处处都离不开PLC控制了。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其绝对安全。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因此系统抗干扰能力则是关键问题。由于PLC大多是在强电电路和强电设备所形成的恶劣电磁环境中运行,要保证可靠运行,首先生产厂家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其次是在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和使用维护中要特别注意。尽力增强PLC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安全可靠性十分必要。
        1 PLC控制电磁干扰的类型与影响
        对于影响PLC控制系统的干扰源来说,大都来自产生电流或电压剧烈变化的地方,其电荷剧烈移动的部位也就是所谓干扰源。若干扰类型按噪声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放电、浪涌、高频振荡等噪声;若按噪声的波形、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持续、偶发等噪声;按噪声干扰模式不同,可分为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也是一种常用分类方法。共模干扰则是信号对地的电位差,主要由电网串入、地电位差和空间电磁辐射在信号线上感应的共态(同方向)电压迭加所形成的。其共模电压有时比较大,像采用隔离性能差的配电器供电时,而变送器输出信号的共模电压就普遍较高(高达130V以上)。共模电压通过不对称电路可转换成差模电压,进而影响测控信号,造成元器件损坏(系统I/0模件损坏率高的原因)。该共模干扰可为直流或交流,差模干扰则是指作用于信号两极间的干扰电压,由空间电磁场在信号间耦合感应和由不平衡电路转换共模干扰形成,干扰叠加在信号上,会直接影响测量和控制的精度。
        2 PLC控制电磁干扰来源
        1)空间辐射干扰。其空间辐射电磁场(EMI)主要是由电力网络、电气设备的暂态过程、雷电、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和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所产生,也就是辐射干扰。假如PLC系统置于射频场内,极易受到辐射干扰。通过两条路径影响:直接对PLC内部辐射,由电路感应产生干扰;对PLC通信网络辐射,由通信线路感应引入干扰。一般辐射干扰与现场设备的布置和产生的电磁场大小(特别是频率)有关。这可用屏蔽电缆、PLC局部屏蔽和高压泄放元件来保护。PLC系统干扰侵入途径,见图1所示。一般影响PLC系统电磁干扰性的因素可由下式表示:N(ω)= G(ω)C(ω)/I(ω),式中:N(ω)为干扰对设备的影响;G(ω)为干扰源的强弱;C(ω)为干扰传输的耦合因数;I(ω)为受干扰设备的抗干扰能力,亦即敏感度阀值。该式说明,影响PLC系统受干扰的严重程度由三个方面决定,其都是频率的函数。公式所提示的抗干扰能力原理:①切断干扰源,减小G(ω);②减小藕合,减小C(ω);③提高受干扰设备的敏感度阀值,加大I(ω)。在现实中都把该因素综合考虑,按其顺序去采取措施,这样效果会更好。
       
        2)系统外引线干扰。电磁干扰多是由不合理地选择、安装设备和不合理施工造成。干扰主要来自如下:一是PLC供电电源的干扰。正常多为电网供电,因电网覆盖范围大,受到空间电磁干扰在线路上感应的电压也大,尤其是电网内部(像开关操作浪涌、大型设备启停、交直流传动装置引起的谐波和电网短路暂态冲击等)。二是控制信号采集导线的干扰。与PLC控制系统连接的各类信号传输线,除传输各类信息外,也会有外部干扰信号侵入,即变送器供电电源或共用信号仪表的供电电源干扰、信号线受空间电磁辐射感应的干扰。三是不同性质的接地和不规范接地干扰。像系统地、屏蔽地、交流地和保护地等,各接地点的接地电阻不同将造成各自的电位分布不均,进而存在地电位差,从而引起地环路电流和信号共模干扰。四是PLC相邻设备的干扰。与各类型变频器配合使用,而变频器又处在整流和变频状态,容易产生谐波和电磁干扰波;在一些大电流的磁场环境中运行(如电弧炉、中频炉等),其电流大又变化剧烈,容易产生强烈的交变磁场,进而对PLC造成电磁干扰现象。
        3 提高PLC控制系统抗干扰的措施
        1)从硬件上控制。在设计PLC控制系统时,要正确选择PLC、接地点、接地方式及合理配置供电电源和I/O端的接线,以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①PLC的选择:选择有较高抗干扰能力、电磁兼容性(EMC)好的产品。②正确选择接地点,以完善接地系统。接地是为了安全、为了抑制干扰。像浮地方式、直接接地方式和电容接地方式,可适当选择。③提高电源部分抗干扰方法。这可选用隔离变压器,要求变压器的屏蔽层良好接地,次级线圈连接线要使用双绞线,以减少电源线间干扰。条件好的可在隔离变压器前加入滤波器,以增强系统可靠性。同时,PLC供电系统可采用控制器和I/O系统分别由各自的隔离变压器供电,并与主电路电源分开。④I/O端的接线。输入接线:一般不要太长;输入/输出线不能用同一根电缆;尽量采用常开触点形式连接到输入端,使编制的梯形图与继电器原理图一致,以便阅读。输出连接:可分独立输出和公共输出;因PLC的输出元件被封装在印制电路板上,并连接至端子板,若连接输出元件负载短路,会烧毁印制电路板;采用继电器输出,所承受的电感性负载的大小,会影响到继电器使用寿命,所以在使用电感性负载时应合理选择,或加隔离继电器;PLC的输出负载可能产生干扰,要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保护。
        2)从软件上控制。从软件上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因PLC内部具有丰富的软元件(如定时器、计数器等),利用其设计程序,可屏蔽输入元件的误信号,防止输出元件误动作。①延时控制。由于控制器的外部开关量和模拟量输入信号,如噪声、干扰、开关的误动作、模拟信号误差等影响,会形成输入信号错误,引起程序判断失误,造成事故。这可采用定时器延时去掉抖动等,保证触点确实稳定闭合(或断开)再执行。②软件滤波。对模拟信号,可采用多种软件滤波方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连续采样多次,其间隔可根据MD转换时间和信号的频率定。采样数据先后存放在不同的数据寄存器中,经比较后取中间值或平均值作为当前输入值。③封锁控制。某些干扰可预知,如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出命令驱动大功率器件动作,常会伴随产生火花、电弧等干扰。在容易干扰的时间内,可用软件封锁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某些输入信号,加以适当延时,待干扰消除后再解锁。
        结束语:在PLC控制系统抗干扰防护设计中,应综合考虑系统各方面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措施。有时增加抗干扰环节,相应也增加了系统的故障环节,为保证系统控制可靠起见,也不得不这样去做。原则还是视安全可靠性程度而定。
        参考文献:
        [1]熊幸明.PLC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的研究[J].煤矿机电,2004,3:13-16.
        [2]刘敏.PLC控制系统的电磁干扰及抗干扰措施[J].包钢科技,2011,1:52-54,60.
        [3]赵剑,等.PLC控制系统的电磁干扰来源和抗干扰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