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月第8期   作者:郭振亭
[导读] 由于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
        摘要:由于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作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引言
        在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到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更是一个历史的革新,使管理的决策更加科学,管理的过程更加高效,也会给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从而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和健康持续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具体内容:首先是有利于工程多样化管理需求。站在建筑工程的角度来讲,所有工程都具有不同的情况,即使具有相似的工程项目,但其通常会具有一定的差别。建筑工程间的差异确定了建筑管理方式的差异性。建筑工程管理方式的不同主要是因建筑环境形成的。因为建筑施工环境具有差异性,所以会形成各种难题,而出现的难题会对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其次是有利于建筑工程落实实时目标。对所有工程开展管理工作时,通过严格按照有关的法规来管控工程建设阶段,最大程度上保证项目的有序进行,以此来提高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在工程项目早期的决策阶段,就确定工程管理的作用和能力,并且在项目管理工作中,不断落实工程管理的目的。在开展工程建设的所有环节,我们都会确定一个实时目标。实现这一阶段目标是我们项目管理在一定时期内的重要意义。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是相关人才的缺失。当前正处于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期,对于信息化方法的应用正处于初级阶段,而建设工程项目量大且复杂,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在熟练掌握技术软件应用的同时又需要具备管理能力,学会统筹和应用各种信息来做出科学的预判和决策,这就要求管理者具备综合全面的素质能力。但在实际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即使有完备的内部网络信息化系统和功能强大的项目管理与业务管理硬件设备,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仍然未能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平台,而导致项目管理过程效率的低下。其次是未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标准。在我国,许多企业和工程项目中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标准。各项目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需要制定严密的工作流程以及清晰的责任划分来让信息沟通更加顺畅,但从工作流程的设计规划到组织责任的认定划分以及各种信息资源的分类整合,都没有制定一个详尽的工作标准细则,这就影响了各部分项目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务交接与信息交换,导致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受到严重阻碍。
        3促进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信息化应用设备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首先,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应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建立一套适合于本企业的、能实现最大效用的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有些企业一味地追求高端的机器设备而不注重系统的运行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用,这就会造成成本和资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其次,要加强每个管理人员对这些信息化应用设备的深度学习,不仅要运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共享,更要实现整个项目周期的全方位监控,学会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最后,要对信息化管理应用设备进行长期的、广泛的应用,让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快速熟悉其用法,在横向和纵向上实现全面的推广和普及。


        3.2建设阶段的团队化管理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涵盖面较广,同时又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采用团队化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这一点尤其是在涉及到较多环节的项目建设阶段尤为重要,将每一个独立单位的个人,组建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可以更好确保项目工程建设的完成。再者,就组合型的项目管理来说,应确保其智能进行结合,从而使其在整体层面得到进步。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还应以工作经验、技术能力、人资结构等层面作为基础性着眼点,对不同的资源进行组合式配置,旨在对不同的资源进行合理互补。并且,还应在专业人员不足的状况下,对一些管理上的技术问题进行解决,而这就需要团队成员发挥出团队的价值,在建设阶段进行管理。而且,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应做好上下协调工作,对会议的召开进行合理组织。同时,也应将团队的奋斗目标进行树立,并将当前执行的管理制度作为依据,结合现有的工程项目将管理制度进行有机改进,使之在后续管理过程中,营造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具体来说,经常出现的施工事故都具有较强的多发性、可变性、复杂性,一旦工程出现任何质量事故,或者无法按期交工,使工期延长,进而增加材料及人资费用。而严重的情况,则会为工程建设留下安全隐患,导致其变成缺陷性项目,这会对其的使用功能造成影响,甚至会在投入使用后产生重大责任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因此,管理团队应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点学习,以此确保建设项目的安全。
        3.3验收阶段的测评化管理
        工程验收,指的是评价工程质量,当然在验收的过程中,也应对工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错,同时还需对整个验收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管理规则。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牢牢树立安全质量理念,对质量管理的水平进行逐步提升,以此确保客户的信任,并以过硬的质量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环保作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因此建设水平的强弱,与人类的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影响,尤其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废水、废物、废气,因此也需对“三废”的治理力度作为测评的一项关键环节,以此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环境的安全。对于上述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应通过三方联合性检查以及共检、自检的模式展开进行,旨在将安全隐患杜绝在萌芽之中。而一旦在共检和自检中发现问题,则应坚决杜绝进入到下一个施工步骤,并监督施工人员对其进行返工,然后进行二次测评检验。而一旦在三方联合性检查中发现问题,则应通过工程监理,对其下发质检通知单,施工建设一方应即刻停止施工,同时还需在严重程度上对质量性质进行确定,并要求建设方提供处理事故的举措方案,必要时还需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上报。并对事故的产生原因急需调查取证,并在这一基础上做出正确分析,并提供正确结论。通常来讲,质量事故方案大致分为以下四大类,分别是,修补、返工、限制使用,以及不做处理。不做处理,指的是虽然出现了质量问题,但是其问题较轻,同时也不对安全使用形成影响,因此可以不做处理,旨在有效节约建设时间,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人资浪费。建设方依据提供的质量管理规范程序,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在这基础上再对其进行二次验收测评,在确保其合格后,才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结语
        综上,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质量,有必要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此来推动施工管理效率的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使用信息技术,应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并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来对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革新。
        参考文献
        [1]张殿军.浅析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之路[J].酒钢科技,2019(2):81-85.
        [2]张子豪.浅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9(5):180-181.
        [3]李孝华.信息化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3,11(5):163-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