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语文素养”则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那么,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语感、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语文思维、审美。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深度学习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设计好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外,还应该适时追问。智慧的追问,可以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那么在何时追问更适时更有效呢?回忆课堂教学的点滴,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于迁移处追问。
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学生品味自己喜欢的句子,XX说到:“我很喜欢第三段的这一句话:‘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寂寞一般是指人的孤单,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地上没有小花的单调。”
而在学习“我的发现”时,讲的就是一个关于拟人的语言现象,教材罗列了三个拟人句,我顺势追问:“拟人的修辞方法对大家来说已不再陌生,XX同学就有一双慧眼,谁还能在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吗?”学生纷纷句句侦察,于是又有了新的发现:“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又继续追问:“谁还能从教材的其他课文中找到拟人句?”于是又是一阵翻书侦察的声音,又有了许许多多新的发现。
孩子们的表现令我满意,我再次追问:“大家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导学生归纳拟人修辞手法的特点——让动物、植物也有人的动作、神态、情感就是拟人。
由一个句子的品味迁移到一种语言现象的认知,这种追问举一反三,将阅读与“我的发现”相关联,顺势而为。
二、于矛盾处追问。
在学习《触摸春天》时,XX说:“我从第六段中的‘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可以看出安静是一个热爱蝴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因为她是那样喜欢这只蝴蝶,但最终还是选择把它放了。”
这个孩子体会得非常细腻,但这句中“张望”的深刻含义明显被学生忽略掉了,我追问道:“XX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因为她感同深受地体会到一个热爱生活的盲童的善良。
但老师有个困惑‘张望’是向四周或远处看的意思,安静是一个盲童,她为什么可以‘仰起头来张望’?”
问题的抛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关注:是呀,盲人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蝴蝶飞走了,安静却还能看得到呢?细量片刻,学生发现原来安静是在用心感受蝴蝶这一生命飞翔的方向,想象它飞舞的样子,表现出了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
三、于含蓄处追问。
在学习三上《荷花》一课时,师生共同品味语言美。
师:第二自然段中?,你觉得哪个动词用的十分传神?
生:我觉得“冒”字用得美,用得生动传神。
师:美在哪?想想“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生:钻、抽、长、顶……
师:作者没有用“钻、长、抽”而用了“冒”,肯定有其独特的用意。大家再读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什么才叫“冒”。
生:一下子钻出来叫“冒”。
生:“冒”有使劲地长、自豪地长、迫不及待地长、毫不犹豫地长的意思。
师:这个“冒”字把荷花写活了。大家想象一下,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教师的追问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故追问可以课文内容的空白处、省略处、含蓄处等适时追问,启发学生去走进作者的内心、捕捉文字背后的画面。
又如,第六单元导语中指出:“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在学习《永生的眼睛》时,我引导学生去发现那些含义较深的句子,并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我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除了留下一副角膜外,还留下了些什么?原来,父亲留下的还有为他人着想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并影响到了“我”的女儿温迪。接下来,孩子们照着我的样子,自己找寻句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分析问题,这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由此可见,追问者不仅可以是老师,还可以是学生。
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文本的需要,开发创生新的问题,以智慧开启智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