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教学设计(人教版)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7期   作者:李晶晶
[导读]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本节课以其中一个要素——气温为重点
        摘要: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本节课以其中一个要素——气温为重点,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分析能力出发,一方面归纳、综合,另一方面进行比较,与世界气温联系,探索学习中国气温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世界气温;中国气温;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
        本节课程内容标准:学会初步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时空分布特点。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两条课程标准,确定教学设计。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和地势,已经起到说明自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为即将要学习的气候和河流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教材讲述了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第一部分教材在编排上首先考虑了气温的分布特点,配以景观图、等温线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而将气温的影响因素放在了最后。这样编排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会基本的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分析力,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时,从世界气温分布的普遍规律出发,引出中国气温分布的特殊规律,充分挖掘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总结归纳。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思路
        1.现象引入
        对比学生夏季和冬季的穿着、学校小楼爬山虎夏季和冬季的区别。
        提出问题:造成上述区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温除了影响人们的穿着和植物的生长变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呢?
        设计意图:地理源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2.理论学习
        活动一:知识回顾
        (1)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三个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2)世界气温分布的普遍规律。
        纬度因素: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提出问题:从整体来看,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分布最主要
的因素是纬度因素。但是,进一步观察等温线并不是完全与纬线平行的,在很多地方发生了弯曲,这又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回忆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
        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0.6℃。
        活动二:知识迁移
        (1)中国气温分布的普遍规律。
【过程】读中国7月和1月气温分布图,分析中国的气温分布是否也符合世
界气温分布的三条规律?
        ①学生通过读图中等温线上的数值,发现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②以中国7月气温分布图为例,在同纬度地带分别标注陆地和海洋两个点,得出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学生在图中找出受地形影响等温线发生弯曲的地方。例如,青藏高原等。得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
        设计意图:有了世界气温分布的知识基础,学习中国的气温分布就可以交给学生自己了。
        (2)寻找中国气温分布的特殊规律。
        提问问题:除了普遍规律,中国的气温分布还具有哪些特殊规律?
        【过程】观察我国7月和1月等温线分布图,这两幅图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学生回答】颜色不同。7月以红色系为主,1月颜色种类较多。
        提问问题:颜色不同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夏季(7月)南北温差小,冬季(1月)南北温差大。
        提问问题:除了看颜色,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证实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冬季南北温差大?
        (3)理论学习。
         如何辨温差:
        ①看颜色辨温差;
        ②算北方漠河与南方海口的温差;
        ③数等温线的条数(相同温差的情况下数等温线的条数)。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重点是阅读等温线图,这是学生初次学习较大尺度区域等值线图的阅读,所以,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读等值线的方法,拓展思维。
        (4)解释现象
        提问问题: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①纬度因素:表1,表2。
                                                        表1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表2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设计意图:解释原因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所以,这部分的设计采用填表的方式,给出大致的数值,学生直观感受热量的多少,从而理解温差大小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冬季风的影响:实验操作(风扇并不降温)。
        实验一:打开风扇,让坐在不同位置的学生谈感受,靠近风扇的同学能感受到风,离得远的同学几乎感受不到风。
        实验二:让中间第三排的同学起立(相当于东西向的高大山脉),再次吹风扇,还是这些同学谈感受,后排的同学完全感受不到风了。
        结论:冬季陆地上气温低,形成了空气密度比较大的冷高压,气流向周围扩散,形成偏北风。我国北方离冬季风的源头近,受冬季风的影响大,降温幅度越大,我国南方地区离冬季风的源头远,又加上高大山脉的阻挡,受冬季风的影响小,从而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对抽象的事物产生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5)总结: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冬季南北温差大。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立意是为了把七年级已经学过的世界气温与中国气温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架构,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将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放到中国气温的学习中,设计新颖,知识的衔接顺畅,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日常在教授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因素时,仅仅只是跟学生提到三个基本的影响因素,本节课却改变原本的设计,纬度因素从白昼时间和太阳高度的角度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理解;地形因素让学生在图上找出更多的证据,拓宽学生的思维;而冬季风的影响则是通过做实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尚存在的不足:
        1.有些知识是教师提前给学生铺垫好,虽然尽可能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没有完全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没有完全交给学生。
2.教学手段有些单一,活动设计还不够新颖,理论性过强。

        参考文献
        [1]陈澄,林培英.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