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性化课堂

发表时间:2020/8/1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7期   作者:李成
[导读] 课堂是对人的教育场所,人是能动的,有思想的,所以课堂理所当然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课堂是对人的教育场所,人是能动的,有思想的,所以课堂理所当然应该是各具特色的。有个性的课堂才是有魅力的课堂,有魅力的课堂才能实现有效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打造个性化课堂呢?
        一、打造个性化课堂,需要个性化教师
        个性化教师是个性化课堂的前提。课堂的个性来自于教师的个性,个性鲜明的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的个性特长就是一种教育资源。若每位教师都能释放个性,施展特长,不断汲取教育理论营养,不断研究教育规律,探索教学艺术,不断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
        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个性发展对于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复杂的,学科的不同特点,课型的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基础,是课堂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个性化的教师不盲目追求什么所谓成功的教学模式,会针对不同的文本,有自己个性化教学主张。他在充分考虑自身的教学功底、文化修养、自身天赋气质、神经反应特性,学生的学习基础、基本智力、情商等因素,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合理的教学模式一旦与自己的个性、气质等关联起来,就能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情感的教师创造出情感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因此,每位教师要充满创新理念,具有个人独创性。应该把握教学改革自主权,应该有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做到一师一模、一课一模,构建个性化课堂。而不论师情、学情、教情地强求一致,搞统一的模式化课堂,不是真正的教学改革,也不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打造个性化课堂,需要个性化教学设计
        个性化教学设计是个性化课堂的核心。好的教学效果源于优化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在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工夫,课前勤一点,课上“懒”一点。每位教师应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考虑学科特点、课型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有特色、有风格、有创意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过程不是传授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要让学生动起来。英国哲学家怀特曾经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活的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因此,站在学生立场,从学生需要出发,教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围绕“教什么,怎么教”两大核心的教学设计上,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情境素材线索的设计应该是教学设计的主体。要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活起来,让知识活起来,活在实践中,活在探究、体验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做“活”课堂的是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学就是解决问题,那么问题的质量就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问题设计上,要多下点功夫,努力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设计出有价值的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问题。同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自主探讨、交流的空间,只要探讨是深层次的,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但如果课堂上的探究、讨论不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辩论、分析不能给学生带来视野的拓展、思想的交锋,不能让学生养成自主、周密思考的习惯,不能将知识转化为思维,不能通过知识增长智慧,那么,课堂再活跃也只能算是热闹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设计上,还是那句话,“用一生去备课”。


    三、打造个性化课堂,需要个性化学生
        个性化学生是个性化课堂的目标。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思维方法,就有可能影响他在未来的生存品质。如果给不同个性的学生设置同样的起跑线,并要求他们进入相同的轨道,不仅会在过程中叠撞在一起,还会磨损学生个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这些至理名言,皆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都有自己的认识方式,有自己的选择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直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生命体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这种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共同发展机会。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和独特性。相信每位学生,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每个学生能够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主动且富有个性的学习。要使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程度,教师应依据自身的个性和教材的不同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确立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竞争、创新的个性课堂氛围和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思想和个性充分且自由发展的空间。在此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当这种交流、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学生的个性就能得以充分的展示,灵性得以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学也随之会产生最优的效果。
        四、打造个性化课堂,需要个性化教学评价
        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是个性化课堂的保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所以个性化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心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创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激励评价,是保护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课堂个性化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以往我们的评价操作都比较单一,常常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统一目标进行学习,而预定的目标就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将目标、过程、主体融为一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存在,对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学评价既要突出学科的特色性,也要呈现出个性色彩。课堂评价关注的不单单是学生最终的任务结果,还有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理解、分析、综合、思维判断等思想方法的反省和论证等内在特征。教师要重新思考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深刻理解在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下,学生构建式学习的表现特征、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或疑惑以及不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等,能够随时发现和甄别,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即评价一个学生不在仅仅看他能做对多少道题,还要看他是否有胆量质疑、批判,能否依据自己的体验发现问题,能否提出一个自己要研究或不懂的问题,并想办法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不能只看眼下的状况,还要看他是否坚韧,是否保有好奇心、求知欲,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否发现一位同学或老师的智慧思考方法,是否获得一点思维能力上的提升等。相信一句话:“评价什么就会拥有什么”,多元个性化的评价才是尊重个性,才能培养个性,才能发展个性。
        总之,教学个性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探索和创新,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实现个性化、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具有思想力和创造力的学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