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地质队 广西南宁 530031
摘要:为保证地质灾害的防控更加科学有效,降低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本文对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列举了相关水文地质因素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如砂土液化灾害、地面沉降灾害、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地基变形灾害等。其次,依据这些灾害类型配合了适宜的防控与治理措施,包括实时监控水文地质因素、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
关键词:水文地质因素;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引言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类型丰富,同时,人为活动的破坏,一些地质地形本就较为特殊、薄弱的区域就更容易出现地质灾害,进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水文地质工程勘测人员必须依据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配合适宜的保护与调整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地质灾害防控效果。
1水文地质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
1.1砂土液化灾害
临界地震作用力的影响下,沙土性的地层结构的内部含水量会急剧上升,细砂土由于颗粒缝隙大、结构蓬松,加上雨水的充分融合,就会出现液态形状。这就叫砂土液化,与此同时,如果受到进一步震荡,高含水率的沙土会由于受到震荡压力影响,出现更为严重的悬浮运动,致使土层内部结构的稳固性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如果砂土颗粒较粗,伴随土层增加,颗粒水压也会逐渐增大,当水压比覆盖层压更大时,这些沙粒就会随着地下水从地表喷薄而出,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喷水冒沙。盆地以及地质构造较为破碎的地区常出现此类情况,这会给地质构造造成严重的破坏。
1.2地面沉降灾害
地面沉降灾害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地下开采活动不够科学或是过度,深层地下填充物如一些矿产、石油以及深层地下水被人类掏空后,还未配合及时的填充操作,就会导致地表土层出现下陷。这种地质灾害的出现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还可能导致建设在地表的建筑物出现倾斜崩塌等情况。
1.3岩溶地面塌陷灾害
导致熔岩塌陷问题出现的原因通常是溶洞为开口形式,同时,溶洞的内部岩石成分为碳酸盐,覆盖在岩石上层的土壤也较为蓬松。而这种岩石长期在水流的作用下,结构会因为水流冲刷而变得疏松、脆弱,岩石底层结构的稳定性会越来越小,承重性能也因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而逐渐减小。当结构被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熔岩坍塌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还可能会引发一些次生地质灾害。
1.4地基变形灾害
地基变形通常出现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此种问题一旦出现,会给工程项目开发进度带来极大阻碍。尤其是工程项目建设在软土层之上,这种地质结构不稳定且容易受到地下水运动作用力影响。土层结构的稳定性无法保证后,工程项目的地基结构稳定、坚固也就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同时如果出现形变,还会致使地表建筑物使用寿命无法得到保证。
2水文地质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2.1实时监控水文地质因素
伴随时间的推移,水文地质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尤其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满足特定条件时就可能出现地质灾害。因此,增强水文地质因素的勘测力度,能够保证这些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与影响范围得到有效控制。在对地下水进行开采时,应对开采指标控制工作进行重视,防止出现过度开采问题。同时,在一些特殊的季节如雨季,应对地下水流速度以及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必要的情况下,还应配合适宜的措施提升防护力度。
2.2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依靠水资源的支持,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涉及到水资源的使用,因此,很多地区的地下水被过度开采。而地下水过度开发,会导致很多地层结构由于没有水体的填充支撑而出现较为明显的断层、塌陷、沉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还会引发其他次生灾害,如地震、水土流失、地面陷落等。所以为了减轻区域遭受的地质灾害影响,环境勘测工作人员必须加强水文地质条件的动态性监测。同时,结合资源开发以及储量现实情况配合适宜的资源开发利用方法,保证资源使用可以满足价值最大化要求。还要配置适宜的管控手段,防止水资源被过度开采,给周围的地质环境带来更多危害。尤其是在开采地下资源时,要对各种基础条件进行综合性考量,防止盲目地开采地下资源给此区域的水文地质环境带来不可逆的危害。与此同时,在开采地下资源过程中,还要做好适宜的填充处理,尽量降低对地质结构造成的破坏,保证人类经济活动能够在自然环境保护工作的约束下开展。通过人为改造方式获取经济效益时,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为代价。
2.3制定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想要保证地质灾害的防控工作落实地更加有序、科学,获得更好的效果。水文地质勘测工作人员必须对相关应急措施与预案进行详细的拟定,同时依据实际情况保证配合的相关措施更加适宜,保证灾害控制工作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灾害的影响范围,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想要得到更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控方案,水文地质勘测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区域地质环境、水文环境、气候环境等多方面基础条件,对配置的措施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细节。同时,在工作落实过程中,还要以人为本,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标,保证配合的灾害防控措施可以为群众的生命财产树起一道安全屏障。
2.4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为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得更加全面,同时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水文地质勘测工作人员应该对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重视。首先,提升植被保护力度,如增加地表植被覆盖面积、加大植被种植与引进,这不仅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平衡,还能有效改善雨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在雨季,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土层结构越不容易受到破坏。在保护措施上,应加大植被保护的宣传力度,同时依据区域的植被覆盖现状配合适宜的种植与砍伐制度,保证地表植被获得更好的保护,预防出现滥砍滥伐问题。其次,是对污水排放工作进行科学控制。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都必须配合适宜的处理措施,保证这些废水与污水满足规定标准后再进行排放。这不仅可以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危害,还能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再次,保证勘测工作科学有效地组织落实。水文地质环境一直处在动态性变化过程中,因此,科学有效的勘测活动能够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动态发展进行掌控。并依据实际情况配合适宜的保护措施,让水文地质环境可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一些区域,在落实工程项目建设时,必须提前做好勘测工作,对工程项目建设工作可能对此区域造成的危害进行程度与范围确定。并通过适宜的调整技术方法与举措降低经济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与污染,尽量防止人为改造活动因没有得到科学规划,引发地质灾害或其他次生灾害。
结语
为保证水文地质环境获得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降低地质灾害给生态环境以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破坏与影响,水文地质勘测工作人员必须配合适宜的保护与防控措施,提升人为防控力度。
参考文献
[1]赵亮.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区域治理,2020(04):84-86.
[2]陈初雨.浅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9(22):179+190.
[3]段志李.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当代化工研究,2019(13):88-89.
[4]李振.水文地质因素对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9(1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