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8月   作者:徐琼
[导读] 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学生先提前独立地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理解学习内容。长期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谈起,深入探究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徐琼    青川县孔溪乡中心小学校  628115
【摘要】课前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学生先提前独立地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理解学习内容。长期的课前预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本文将从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谈起,深入探究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关键词】课前预习;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62-01

        具有较高的学习效率的前提是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能大幅度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小学的知识点难度不大,主要的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此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将来的学习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预习方法因人而异,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那么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开展课前预习的好处
        1.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他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程序,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从而有侧重点地学习,既节省时间,又提高课堂效率。
        2.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所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新知识知识时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信心。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些成功感,从而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
        3.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前置作业进行比较,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长期练习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二、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具体方法
        预习的实际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框架,虽然在预习之后,框架里还是空空如也。但是这个框架却可以在上课时给予学生非常大的帮助。当学生拥有了这个框架之后,上课的时候,只需要把老师教授的内容,一点一点的放进去。
        以目前我国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普遍来讲,看书预习是最普遍,也是最适合的办法,看书预习是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预习方法,的习惯可以伴随到整个初高中,甚至是大学。
        看书预习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要看到哪,一个是要干什么。要看到哪其实是看个人的学习兴趣以及具体的时间等影响因素,要干什么,是预习中最大的收获。在预习的时候,学生需要明确一条线,就是我们要从哪儿走到哪儿。


至于路上是要怎么走,也许单看教材还不能彻底的了解,但是这些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来说还是太过复杂了。
        1.浏览学习内容,划定范围。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搞清楚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准确的说,是第二天上课的起点和终点。这个是非常简单的。每次学习的内容和上次的课程都是有关联的,通过预习使学生找出自己对于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的地方。并且翻阅和补习,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要预先做好记录,以便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记录好知识点。
        2.诵读教材内容。简略阅读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如果学生遇到了不懂的地方,也不需要去研究。在朗诵的期间思考问题,朗读比心里的默读更能强化记忆,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边读边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如数学概念等等,加以标注,初步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
        3.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预习的过程当中,想是很重要的,联系旧知识,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理解新知识。还可以适当的看看教材后面的一些思考题,思考题往往体现着学习中的重难点,可以帮助发现新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是有帮助的。
        4.尝试完成课后习题。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就可以尝试着完成每节课后面的课后习题,但是如果不会做也没关系,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后,在后面老师的讲解中,也会更加透彻清晰。
        5.记下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进行了上述的预习之后,一定会留下一些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在看书预习的过程中,记下不懂得问题,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预习的成果,是不能忽视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宝贵的,发现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的问题,因此,老师需要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要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范围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给所有的同学都布置一样的任务,难免会出现有的人很轻松有的人很艰难的情况,这就需要考验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情况,根据不同阶段,不同能力的学生,布置难度高低不同的学习任务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行为特点,小学阶段的学习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具备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并能熟用各种工具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话,对孩子来说,学习就是简单轻松而充满乐趣的体验。
        总之,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还有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如果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只要在预习时准备好了框架,上课时接受的内容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上述的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但是关于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绪佳.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6(25).
[2]马怀应.小学数学应用题七环教学策略探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6(7):3.
[3]何延涛.小学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6(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