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城中村小学生自信心提升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8月   作者:李刚
[导读] 由于受生活环境、教养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城中村小学生主观上更易对自己失去信心,表现为低自尊,社交不够自信,学业能力发展缓慢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在城中村中开展励志教育,提升城中村小学生自信心的具体策略。

李刚    福建省厦门市高殿中心小学  361009
【摘要】由于受生活环境、教养方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城中村小学生主观上更易对自己失去信心,表现为低自尊,社交不够自信,学业能力发展缓慢等。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在城中村中开展励志教育,提升城中村小学生自信心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城中村小学;励志教育;自信;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60-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信是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的,有不同的划分角度,主要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格品质。普遍认为,自信是人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积极评价的结果,继而产生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念。简言之,自信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通常表现为优势认定,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等。
        自信于个人,于民族、国家均意义深远。个体是否在童年时培养、锻炼了自信,将对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将持续至成年,改变人生的轨迹。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只有在充分的个体自信基础上,才能真正地走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城中村小学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主流,该类学生居住的社区往往人员混杂;学生父母多忙于生计,隔代教养较为突出;学生发展性培养较弱,特长不够重视。作为未来城市建设的接班人,从小接受励志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其自信心,使其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积极自信的人格特质,并对身体、学业、社交等充满信心,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城中村小学生的自信呢?
        二、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及实践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消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面,主要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Seligman(1998)指出,乐观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维持乐观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目前积极心理学多关注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
        在小学阶段,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课堂中,兼顾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且成为学生“终身”的修养,需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策略引导。
        (一)积极暗示,激发自信
        使用积极的语言或行为暗示自我,激发自信,可以给予学生积极的掌控力量。它的魅力在于家长、教师等不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是用积极的暗示语言或行为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领悟,从而达到教育、提高的目的。积极暗示性的语言,如,“你一定能”、“你一定会”、“你做得对”、“你做得非常的好”等。通常,越细节化的暗示语言效果越佳。积极暗示性的动作,则包括轻轻地摸摸头,拍拍肩膀,赞赏手势,鼓励性的微笑等。暗示法的好处在于不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情况下“润物细无声”。
        暗示法需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的关注与了解的基础上,并且注意分阶段的暗示内容,强调引导性。



        (二)创造机会,培养自信
        一个人的自信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活动中从小养成。孩子出生要学会站立、独立行走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经过多次的摔跤之后才能学会之后;他们又在家长、教师等的鼓励下,学习读书、写字、游戏、跳高等等。学生在获得这些成就的同时,逐步体会到依靠自己的力量可以获取成功,即“我能”,并因此喜欢“我来”“我会”“我自己做”等。我们应加以保护、培养,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并提供更多的成功、学习机会,让他们真正地动手。更鼓励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积累经验,得到更多的成功体验。
学校的“德育”与“智育”方面,学校所创造的机会对培养学生自信尤为重要。如,学校“少先队活动”中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学校开展的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均是学生挑战自我,砥砺自信的好机会。
        (三)肯定赞赏,提高自信
        自信不能仅停留在空谈上,亟需落实到肯定、赞赏的语言与行动上。
教师在课堂上、课堂下的言语及非言语行为均对学生有重要影响。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方式是否得当,是否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否正面积极地点评反馈,都将无形中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发展。如,有一个学生平时默默无闻,很少发言,教师预留给该生“跳一跳,碰得着”的问题。这一行为本身即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方式。另外,辅以鼓励性、励志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其他学生给予该生肯定、赞赏的语言,该生无疑将对自己充满更多的自信。
除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行为外,学校里可供给学生的资源,甚至还包括保安、保洁、食堂阿姨等后勤人员。如若加强对其培训,使其纳入到校园德育的一部分,将使得对学生自信的培养如虎添翼。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去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自信文化氛围,可保证自信教育链条的连贯与完整,更易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提高。
        (四)反复练习,增强自信
        “熟能生巧”的外部熟练刺激能够激发个体内心的自信。实验证明,个体的焦虑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熟练度的加深而逐步递减,自信心逐步增强。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授一定的技法之后,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即为反复训练学生的操练行为,这一看似浪费时间的方法,实则是培养学生自信的重要方法。学校多样化练习的方法,甚至从各个方面去强化训练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部门间的协同强化训练,学科间的共建互通训练等等。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将会呈现出连续共通的融会贯通局面,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应有的学科技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树立了自信。
        三、小结
        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策略有助于城中村开展励志教育,从而提升城中村小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但如何保持积极与自欺,积极与消极的平衡,我们也要进一步的思考: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既要培养、提高孩子自信心、上进心,又要防止他们被“胜利”冲昏了脑袋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负。第二,利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培养自信的过程中,谨防矫枉过正,完全排斥消极心理,适当的消极心理来警惕危险,保持上进。
参考文献
[1]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321-327.
[2]范美峰,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 2007(10):48-48.
[3]杨肖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 新课程(上),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