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乡村空间环境的规划建设,能最直观、最迅速、最有成效的反映出当前乡村振兴的实施进度。而兼具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有着为乡村景观空间点睛添色重要作用的景观小品,是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乡村建设中被广泛运用。乡村景观环境建设必须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注入循环、共生、参与的因素,让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真正与村民生产生活、乡村生态环境贴切,这样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
关键词:乡村振兴;景观小品设计
1乡村景观小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表现
(1)作为乡村振兴关键并衡量其品质的生态宜居,是让乡村环境整洁悠美,村民生活舒适便捷。而乡村的美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自然生态之美,要尊重自然原生态,保护自然和谐发展,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好和村容村貌的干净整洁。而景观小品是展示乡村风貌的窗口,其优良的设计对生态宜居乡村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宜居不只是道路通村,也应满足村民的实际生活需求,这是村民生活品质的保障,因而便捷舒适的生活方式要求配套完善的景观小品为其提供实用的功能。比如:主干道路灯的夜间照明、藏污纳垢的垃圾桶、标识牌的展示及指示、座椅的休憩交流等,也需要对景观小品本身的尺度精心考量,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才能达到使用频率高,真正为村民服务的目的。(2)作为塑造乡村振兴主体价值的乡风文明,是乡村发展和延续的核心。要注重乡村文化特色与城市现代文化相融合,不能以牺牲乡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为代价推行乡村振兴发展。而乡土文化的实际载体大多分散而琐碎,更应将不同乡村的地域文化核心分别提取后,让作为乡村形象的“展示台”—景观小品展现出来,以此便可使得村民更加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并从此中增强文化自信,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地域乡村的历史文化,对其延续传承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此要求下,也不至于让景观小品设计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变得千篇一律,使其失去灵魂核心。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及其主体能动性的治理有效,是要让村民真正参与到规划建设管理过程。而景观小品的后期管理与设计建设同样重要,但考虑后期的管理维护需要一定的资金与人力,为减少村民不必要的支出,所以在前期设计,要对材质、样式、色彩、尺度等进行精心考量,让小品尽可能长时间的服务于使用者。治理有效要求景观小品在前期设计阶段就要为后期管理做准备。
2乡村振兴视角下景观小品设计的问题
2.1设计以旅游为导向,未考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虽然旅游等业态的引入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但过多考虑设计吸引游客的景观小品,并期望以此为噱头提高乡村知名度,增加访客量,就会忽视乡村原本使用主体—村民,同时,在设计上体现为小品样式繁琐,后期维护成本高,如:孟津县石碑凹村的座凳设计,除此之外,乡村的老人和小孩是村内的常住人口类型,但对这类特殊人群的户外行为分析不够充分,景观小品的本身尺度是否适宜,是否应用无障碍设计,比如:济南长清双泉镇的休憩座椅,虽有极好的标识作用,但采用尖角过多的三角造型,对儿童不友好,且顶棚随意的坡度与坡向无法避雨。
2.2缺乏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缺失
一些乡村景观小品设计没有深入挖掘和分析当地乡村的历史和文化,缺乏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印记的景观小品,没有与当地乡村的地域性风俗、礼节和习惯相结合,缺乏强烈的地域性文化凝聚力。同时,一些乡村景观小品存在模仿、复制的雷同现象,存在模式化、批量化生产的问题,例如垃圾桶、景观灯、座椅的批量化设计和使用,丧失了乡村景观小品自身的艺术特色和韵味。
2.3设计忽视场地特征,破坏生态环境
乡村起伏的地形、层次丰富的植被及蜿蜒的河流是其良好的生态基底的保障,但在部分乡村,景观小品的设置通常伴随着硬质、平坦的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植被,且小品本身也大同小异,无法体现场所精神。比如:余杭百丈镇半山村公共活动中心外广场的景观小品布置极为不合理,座椅和廊架直接与道路相接,正对交叉口,既对进入公共活动中心的交通流线进行阻碍,又不利于村民的使用。
有些乡村的景观小品在设计方面虽然与环境相结合,但是却与其他的景观小品格格不入,从而形成显明的对比。比如,同类型的功能型景观墙标识牌展示方面,有的造型设计方面只是直接简单的运用造型元素提取,缺乏细节整体的融合,而有的尽管有地方特色的造型,但是在整体系统方面却没有注重统一性,导致原本优美的环境混乱不堪,会影响观众的心情,如杭坪镇石香村的景墙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景观小品设计策略
3.1系统性分类规划,满足使用者需求
针对可能的种类缺失,需保证设计范围内的景观小品类别的完整性。将系统性的各类别景观小品放置在各个区域,以满足不同区域的功能,为避免有特色的雕塑等景观小品与座椅、灯具等设施类景观小品格格不入。使用者包括村民及游客、投资人员等外来者,他们的需求会有部分差别,但设计师应站在公平的角度,统筹平衡出现的需求矛盾,并将矛盾转化为设计出发点,不应与之前的乡村建设一样以满足游客等外来者的需求作为设计目标。除此之外,考虑乡村中的常驻村民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因而在居住点附近设置便利化的景观小品。
3.2选取适宜的乡土植被和材料
可以收集和选取当地的本土植被和材质,将其合理地应用于乡村景观小品设计之中,结合不同区域的景观特质、空间情况、审美需求,使各具特色的景观小品融入到环境之中,避免模式化的材料所呈现出的同质化设计缺陷,更好地展示乡村景观小品的基底、造型、色彩和理念。
3.3融入乡土文化,植入地域特色化设计元素重构
可以挖掘和提取当地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元素,对其进行提炼、组合、再造和重构,生成具有地域乡土文化特色的建筑造型、样式或图案纹样,突显和展示乡村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简化和变形。可以提炼有用的元素,剔除复杂的冗余部分,并进行相关元素的变相性转变,使之呈现出有规律性的变化,给人以独特而丰富的美感体验;场景再现。可以采用合理的设计手法和策略,提炼和修复即将消逝的历史遗存物,对原始形态的构筑物进行场景再现,深入展示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场景。
3.4合理布置各类小品点位,结合当地材质打造“乡土”环境
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到,“艺术家不应将雕刻作品都雕好,再考虑将其摆置在什么位置,而应在构思的时候就联想到对应的外在环境以及对应的空间形式和位置。”在乡村景观小品设计中,可针对不同区域的景观特质、空间情况、审美需求,选择适应场地的景观小品类型进行设计,使得各类别的景观小品融入环境,满足村民和游客的多重需求。各类别各具特色的景观小品在不同景观区域中分散开来,在保证乡村原始韵味的同时,激活乡村环境空间,传承乡村文化。同时调查收集当地的本土植被与材质,并最大化的用于景观小品的设计上。
4结束语
本文以乡村景观小品设计为研究对象,结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地域文化的传递以及高品质的空间环境等方面研究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小品设计,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走访更多的乡村,倾听村民的心声,观察村民与之相关的行为方式,深入探寻更多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再对其进行设计探索。
参考文献
[1]何晓寒,李永昌.浅析乡村景观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8,448(22):115-116.
[2]范勇,袁赟,王林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3):96-101.
[3]余雯婧.农耕用具在美丽乡村景观中的运用与表达—以南昌市新建区仙里新支村为例[J].老区建设,2018(2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