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性能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肖会亮
[导读] 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施工是提升建筑抗震性的主要工序

         摘要: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施工是提升建筑抗震性的主要工序,因此应优化梁柱节点的质量。本文通过概述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内容,围绕有限元模型、载荷等方面研究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性能,分析多种要素对于节点性能的影响,为优化节点质量提供参考意见,提升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突出项目结构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

         前言:钢结构具有韧性塑性强、重量轻、制造简便的优势,该模式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可以缩短施工周期、提升抗震性能。其中梁、柱节点是框架关键连接位置,其性能会决定框架结构在载荷基础下的整体性。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的实际性能,实现构件和节点的标准化设计,优化节点性能。
1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概述
1.1刚性连接模式
         其一,全焊连接。借助融透的方式焊接梁上下翼,通过双面胶焊接腹板。上述连接模式对于焊接技术要求较高,若操作失误会导致应力集中,对施工结构受到影响。其二,全栓焊接。借助T型钢,使用高强螺栓连接梁翼和柱翼,不会产生三向应力和残余应力。其三,混合连接。该模式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利用融透焊接梁上下翼,并通过大刚度角钢连接高强螺栓,借助剪力板连接柱翼和高强螺栓。多层钢结构中主要利用刚性连接梁柱,通过柱贯通方式连接框架柱和梁。针对抗震部分,应确保梁翼缘厚度和加劲肋相同。若属于非抗震区域,加劲肋的厚度应≥梁翼缘厚度的1/2,满足板件的实际宽厚比值,防止连接节点受到破坏。
1.2柔性连接模式
         柔性连接又称为铰接连接,在梁侧无线位移,不过可以进行自由的转动。该模式包含承托、端板以及角钢三方面。其中,角钢主要连接柱和梁腹板,可以借助连接板替代角钢。端板连接模式和角钢相同,但不可替代。利用承托连接模式连接柱的腹板时,主要将厚板当作承托构件,防止柱腹板弯矩较大,确保偏心力矩传输至柱翼位置。
2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性能研究
2.1构建有限元模型
         本课题主要借助有限元软件,依据相关学者关于连接节点的研究内容,构建建筑工程中钢框架梁的非线性节点有限元模型,分析其中力学性能的差异性,为后续工程梁柱节点连接模式提供新思路[1]。课题主要利用有限元分析程序构建实验模型,其中模型划分结构为:板单元(柱腹板、梁腹板、梁翼缘),块体单元(螺母、螺帽、翼源)。在模型建设阶段,螺母、螺帽和周边板件密切结合,因此端板、柱翼缘等节点相互连续,实现端板和块体单元的融合。在分析外伸端板位置的连接节点时,最关键的问题是端板和柱翼缘的接触情况。该要素是指非线性状态,当载荷达到某一数值后,可以分开柱翼缘与端板,但梁的翼缘区域紧密接触。因此,构建有限元模型时,需借助界面单元代替端板与柱翼缘的接触面。
2.2支承边界和载荷条件分析
         2.2.1载荷分析
         端板相互连接的非线性特性主要由柱翼缘、非线性材料、端板接触面变化形成,载荷会通过多次迭代进行收敛。在分析梁柱节点性能时,若柱翼缘与端板接触情况未知,应借助迭代的方式确定载荷。若柱翼缘和端板相互接触,则在计算阶段需查看端板节点位移与反力。若该数值是负数,则说明此节点的柱翼缘和端板分离,需要在下一阶段释放节点。
         2.2.2性能结果分析
         本课题选择两个试件完成有限元计算,将其设置为ST-3与ST-4,经过有限元分析可以得出其应力分布情况和变形模式:1)端板连接位置和梁的受拉翼缘位置应力较高,原因是端板出现变形弯曲情况。2)当对ST-3试件安装加劲肋后,会降低柱翼缘的变形情况,导致其和端板相互分离。而ST-4未设置加劲肋,端板和柱翼缘一同外凸,变形情况严重。3)ST-4相较于ST-3在端板的外伸区域柱翼缘、边缘应力分布高,说明端板变形后会提升节点的杠杆力[2]。4)柱中翼缘和节点的加劲肋连接位置应力较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保证其强度的科学性。5)连接节点位置梁的内侧螺栓和外侧螺栓相比拉力较大,当对ST-3安装加劲肋后,问题得到解决。
2.3节点性能分析
         2.3.1外伸端板螺栓
         外伸端板螺栓模式刚度较大,可以有效传递相邻构件弯矩,不过该节点受力性能会受到螺栓杠杆力、端板变形情况的影响。其中,节点抗弯状态如下:梁所需的非弹性转动模式、梁塑性发展水平、端板破坏(受剪破坏、受弯破坏)、连接螺栓破坏等。上述状态容易影响节点刚度和耗能水平,导致节点出现脆性破坏,影响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当发生地震时,会使钢结构梁柱板无法参与非弹性形变,其中参与转动值为0.02rads。


         因此,在设计外伸端板连接过程中,需重点分析端板受剪情况、杠杆效应等因素,防止端板受剪和螺栓出现断裂等脆性破坏问题。端板最大容许剪力设计公式为:Vmax=0.55ybts。在式子中,b=bs-ndb(b是端板的净宽度),y是屈服应力、bs是端板宽度,n为螺栓数量。因此,在工程设计阶段,对于未安装加劲肋的相关外伸端板,应结合以下要求进行设计:第一,明确螺栓大小和连接尺寸。第二,求出端板的厚度和抗弯承载力。第三,利用公式Qmax=计算螺栓最大杠杆力,进而确定螺栓大小和尺寸。其中Qmax是最大杠杆力,Mpp为抗弯的承载力,x是合力作用位置。注意必要时需科学调节螺栓的具体位置,得到端板最大剪力。因此,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外伸端板螺栓具有良好的延性、承载力与耗能水平,适用于建筑工程钢结构框架施工中,同时增加板的厚度能够缓解弯曲变形问题,减少螺栓拉力[3]。
         2.3.2节点板域
         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性能、延性和承载水平密切相关,而节点板域实际上是梁柱连接梁位置的腹板区,其中连接节点强度和延性成反比。因此,施工人员能科学设置板域的厚度进而实现板域和梁结构的一同屈服,此阶段节点因材料硬化承载力强,会提高延性,产生非弹性形变,保证其螺栓、端板和柱翼缘处于弹性阶段。当借助半刚性方式连接梁柱时,应重点关注加劲肋问题,若数量设置较多会影响板域变形情况,减少节点耗能和延性,甚至使腹板断裂,原因是该区域的收缩应力突然增加。若降低加劲肋的长度和焊缝长度,能够扩大腹板收缩面积,优化节点延性。此外,对于不安装加劲肋的柱结构,若其处于极限情况会导致焊缝拉开,需要科学控制柱腹板厚度,分析其在荷载压力下的纵向压应力。
         2.3.3端板
         工程建设中梁端的剪力与端板厚度无关,其与螺栓直径和数量相关。若承受弯矩设置为M,拉力主要由梁翼缘的上侧、下侧螺栓进行承担。基于拉力作用使端板弯曲,因此设计阶段应将梁代替板完成弯矩的计算,得出具体的板厚。例如,可以同时计算端板和螺栓,并契合塑性铰、极限承载力以及平衡条件。由于其受拉翼缘所传导的拉力可以被螺栓承受,建议将螺栓结构转变为连接件完成计算。其中端板厚度和螺栓直径的关系为:P=T+Q≤Ae·fbt,fbt是设计强度,Q是杠杆力,主要取值范围是0.1-0.2Nt,P是螺栓所受到的拉力,Ae是螺栓截面积。
2.4节点性能优化建议
         由于钢结构构造形式和连接模式十分复杂,因此在施工阶段需关注其连接模式,防止对节点操作不科学发生质量事故。从钢结构节点连接模式分析,主要包含刚接、铰接和半刚接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节点连接方式的质量控制,提升节点性能,具体内容如下:
         2.4.1铰接节点
         由于铰接节点主要借助常规螺栓连接梁和次梁,因此质量优化途径如下:划分螺栓等级,结合实际的螺栓孔要求,依据施工规范处理该部位,在安装前期对螺栓孔完成防腐操作。同时,安装钢结构节点前期需选择受力小的区域进行连接,保证梁腹板与节点板之间的焊缝可以满足受力需求以及构造标准,避免节点出现屈曲问题。此外,应科学计算节点板厚度,若厚度过厚会浪费材料,而材料过薄将不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要求。因此,建议科学控制设计厚度,规避框架节点性能。
         2.4.2刚接节点
         刚接节点大部分处于梁柱连接阶段,包含全焊接和栓焊接方式,并采取高强螺栓连接节点。在连接过程中对于螺栓的质量控制要点如下:第一,针对摩擦类高强螺栓,应科学处理其摩擦面,结合施工规范开展工作,优化节点连接性能。第二,对于承压类高强螺栓,需增加恰当的预压力,确保该结果满足设计标准。第三,栓焊连接过程中,螺栓基本功能是安装,因此需结合普通螺栓标准完成质量控制。针对焊缝需科学分析材料、焊接模式,优化节点性能。第四,科学选择盖板的种类,保证柱和盖板、梁和盖板的焊缝在特定的质量等级内,借助对接焊缝的方式,提升节点的滞回性。
结论:综上所述,优化建筑工程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是设计关键,因此有必要研究节点性能。基于节点类型、连接模式,依据钢结构施工规范和设计模块分析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要素。针对不同节点需控制焊缝、钢筋、模板、混凝土等要素的质量,把控节点区域混凝土浇筑品质,优化钢结构框架梁柱节点性能。
参考文献:
[1]梁乘玮,王新武,布欣.钢框架梁柱T型钢连接空间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工业建筑,2018,48(05):162-168.
[2]蒋建平.框架结构节点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J].江西建材,2019,(06):107-108.
[3]刘希月,王元清,石永久,等.高强度钢框架梁柱节点低周疲劳断裂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02):28-36.
作者简介:肖会亮,身份证号码:410325199001245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