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性学科,在小学课程中起到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科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还有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受到各大学校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是强化学生思维逻辑、增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门学科。它会让小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科学的神奇。从小培养孩子尊重科学、了解科学、敢于质疑科学、探究科学的精神。目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问题。笔者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对于如何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科学,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然而有些教师在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完全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这一形式,没有意识到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主导整个课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程由教师一味地讲解、不停地操做,却很少让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参与进实验中。教师教学以灌输为主,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把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当做过眼云烟,对于科学实验的理解不深刻。学生没有直接的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自然很难对科学课程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科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心理。
有些教师虽然重视到了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的重要性,但却由于分身乏力,没有照顾到每一名同学,使部分参与度不高的同学没有体验感。学生在科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当小组人数过多时就会出现有个别同学只看同组其他人操作而把自己置之度外的现象。这类同学自己不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差、缺乏合作探究精神。还有一些同学只顾着自己研究,“霸占”实验器材,完全不顾他人感受。让一些其他想体验的同学没机会或没时间参与其中。这些现象都对学习科学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二)实验课程深度不高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有些教师只注重科学的表面形式,有些只追求教学进度,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对科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把握程度。教师没有针对性指导,这对于小组活动中理解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无可厚非,但对于那些性格内敛的、吸收能力差的同学,在科学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容易发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教师对于科学实验,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看着好玩而已的表面教学。[1]这种只顾热闹,缺乏深度,没有深入探究的教学方式,只能是让学生走马观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科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课堂实验规范性不高
有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分组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小组成员之间差距过大,也做不到优势互补。课堂上没有组织纪律,没有一定的实验规范。导致在有的课堂实验中,真正动手操作的学生永远只有那么几个,有的学生一整堂课也没有实践的机会,学生之间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还有一些对于动手操作很有“偏执”的同学,总是心心念念想着操作实验,迫切的想要实践,在老师讲解实验要求时却听得囫囵吞枣。这样的学生,欲速则不达,很容易在实验过程中迷失方向、自由发挥,最终只能是与实验目的擦肩而过,与实验结果形成南辕北辙的局面。学生缺乏实验规范的硬性规定和老师的组织指导,这会使科学实验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教师需要做到吸引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科学课程来说,学生只有先对实验现象感兴趣,才能对科学知识产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作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形式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做好寓教于乐。课中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调动课堂活跃气氛,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跟随老师思路。制定实验规则,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监管和规范指导。[2]同时,为了避免学生操作匆匆忙忙、漏洞百出,教师还要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遇到有困难的同学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引导帮助。课后不断进行教学优化,及时做好教学反思。
(二)增加实验器材,确保学生参与
实验器材和设备是保障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的硬性条件。现在很多学校出现学生多、器材少的现象。
有的班级只给教师分配教具,学生只能看着老师做,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这种只能观察不能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课堂效果。有的班级里器材稀缺,有的学习小组分不到器材,大部分同学分一堂课都碰不到道具。这样容易使没分到器材、没机会实践操作的学生心里不平衡。降低学习积极性,难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助配合,影响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因此,学校要对小学科学实验课大力投入资金,教师要对学生合理分配实验器材资源。要做到器材充足,让学生们机会平等。
(三)拓宽实验深度,普及科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只需要让学生观察科学现象,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科学知识不能点到为止,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将科学实验和课外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同学们意识到科学不是只出现在实验室中的,在生活中也到处充斥着科学,帮助学生实现深层次的学习。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实验宽度,延伸科学长度,普及科学知识。让学生感受自然、观察自然。为了让学生对科学现象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为了能让学生更能走近科学、发现科学、热爱科学。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一些小孩子生活中触手可得的或者很容易观察接触到的科学现象,让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寻找科学、探究更深层次的科学。愿意通过生活中某一个神奇的现象去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也能学以致用,用已经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我们在仰望星空时,会发现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在对我们眨眼睛呢?最后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那是因为大气密度分布不稳定,使得星光经过大气层后的折射光线随大气密度而时时变化,看起来就会一眨一眨的。再比如当我们坐在快速行驶的公交车或者出租车上,在车子转弯的时候,为什么自己的身子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感觉自己被向外甩呢?这就是做圆周运动时会出现的一种离心现象。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常见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科学,学习科学实验。
(四)重视实验规范,提升操作能力
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会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师影响,模仿教师。所以,教师在实验操作的演示中,要规范实验过程,确保每一个步骤都井然有序、准确无误,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3]保证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实验流程行云流水。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
与此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比较贪玩,容易出现把实验道具当成玩具,把科学实验当做游戏的错误行为。所以教师要制定实验好规范,养成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和听课态度。优秀的教师不仅仅要做好传道受业解惑,更要能有效的组织好课堂、管理好学生,能快速的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状况。教师要在上课之初建立规则,告诉学生保护爱惜实验器材,遵守实验规则,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去执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不要嬉皮笑脸、不准吵闹争抢。确保科学实验、安全实验。从而增强学生对待科学的敬畏心,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培养创新思维,注重实验创新
新课改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作为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势,应该不断创新实验材料和设计,让学生在实验中激发潜力,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能量》单元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有一个实验是自制一个小电动机。该实验的原材料是用塑料纸杯和铁丝支架,但是这两种材料费都有不足之处,塑料杯质量轻,稳定性不强,用铁丝做支架摩擦力大。所以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方法就是把塑料杯改成矿泉水瓶,以此来增加重量。铁丝改成小别针减少摩擦力。还可以在电动机另一端安装一个小风扇,既起到美观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兴趣。除此之外,还鼓励学生多提问,哪怕是天马行空的问题教师也要耐心解答,不能抹杀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思维。
总之,科学实验教学改进与创新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实验课程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保证实验器材充足,确保每一名同学都能参与操作;要拓宽实验深度,多向学生普及生活里的科学;要重视制定实验规则,让学生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谢晶晶.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江西教育,2020(18):87.
[2]张少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进策略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3):129-130.
[3]殷春丽.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20+125.
作者简介:
李叶,1988年8月,山东泰安人,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