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8期   作者: 舒梦莹 金卫婷(通讯作者)
[导读] 向警予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也是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
        摘要
        向警予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也是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她的婚恋自由代表着新女性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本文从向警予拒绝包办婚姻、“向蔡同盟”到“同盟破裂”的过程论述其婚恋自由观及其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关键词 :向警予;婚恋自由;进步性;局限性

        引言:向警予(1895-1928),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原名向俊贤,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 ,蔡和森的妻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之一。向警予强烈反对包办婚姻,认为婚姻能否自由,是女子是否获得解放的关键因素。她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拒婚周将军,缔结“向蔡同盟”,践行婚姻是爱情与共同信念的结合体,而当爱情不再,“同盟破裂”,体现了她独特的“婚恋自由观”。
一、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形成的条件
        民国以降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女性地位提高,女子学校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女子“天足”也得到接纳。尤其是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宣传妇女解放,婚制改革,一种以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女性主义思潮逐渐在中国得以传播,使几千年来束缚奴役女子的包办婚姻传统和 “从一而终”的婚姻制度受到巨大冲击,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自由恋爱思潮和婚姻变革思潮。向警予就成长在这样一个社会吐故纳新大变革的时代,为她追求婚恋自由奠定了社会环境基础。
向警予出生在湘西小县城溆浦一个开明的商人家庭,她的大哥向仙钺曾负责湘西同盟会,主张“新学”,并且在溆浦县建立起新式学堂,警予从小受到大哥的影响,成为溆浦县进学校读书的第一位女生。之后,向警予考入周南女校,在学习期间她就细心考察社会历史的状况,立志今后要从事女子教育事业,唤醒女子的觉醒,解放女子思想。1916年夏,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怀揣教育可以救国的坚信,回到家乡开办了溆浦有史以来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式学堂,并自任校长。她提倡男女平等,向学生传输新知识,新思想,反对女子穿耳洞、裹脚等封建落后的恶习,带领女子勇敢地向束缚妇女的成规旧俗发起挑战,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变革情怀。
二、向警予独立自主的婚恋
(一)拒婚周则范
        向警予在溆浦办学期间,湘西镇守副使兼第五区司令周则范想纳警予为二房,派媒人到她家去提亲,慑于对方权势,家人接受了这门亲事,但是向警予任凭家人连逼带劝坚决不接受。为了彻底摆脱周将军的纠缠,她一个人独闯周公馆,找到周则范,直言他们两没有感情基础,不想就这样将就彼此过一辈子,他们都是受过新思想和先进知识的熏陶,不应该再束缚于旧礼教。当面拒婚后,向警予离开家乡,前往家在长沙的同学蔡畅家住了下来。
(二)“向蔡同盟”
1        919年12月25日,向警予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同行的有蔡和森、蔡畅等30多人。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中,向警予和蔡和森经常在一起探讨政治理想和学术问题。多次辩论之后,向警予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她放弃了教育救国的幻想而相信了共产主义。相同的革命理想使得这两个人都被对方深深地吸引,并且产生了爱慕之情。  
1920年5月,向警予和蔡和森在法国蒙达尼正式结婚,因二人都反对旧式的婚姻,所以他们相约实行新式的爱情和理想的“同盟”。他们没有订立婚约,没有繁琐的仪式和传统礼节。他们的结婚照最为特别,二人手捧一本打开着的《资本论》,这张结婚照不仅仅表明他们爱情上的正式结合,而且代表着革命理想事业的同盟,代表着他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们将恋爱过程中相互蹭送的诗歌编印成书,取名为《向上同盟》,送给亲朋好友,后来人们把这俩人的结合称为“向蔡同盟”。


(三)“同盟破裂”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为组织领导留法学生争回里昂大学的入学权被强行遣送回国。随后,向警予也回到了国内,从事党的妇女工作。蔡和森回国后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作为为职业革命家,他工作非常艰苦勤奋,常常废寝忘食,得到了中共早期领导人的认可,但是他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甚至有点不讲卫生,这让向警予非常的敏感。由于他们夫妇俩都忘我的工作,谁都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家庭,向警予不管理家务,蔡和森也没有固定的收入,有时家庭会发生断炊之事。他们的家庭出现了生存危机和感情危机。
        1925年6月,蔡和森因领导上海“五卅”运动,过度劳累,哮喘病和胃病复发,不得不离开上海到北京疗养。彭述之接任中央宣传部部长职位,兼管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工作,也就是向警予负责的工作。他们俩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接触,尤其在蔡和森离开上海后,彭述之对向警予的照顾百倍有加,加上他的才华,深深地吸引了向警予。三个月后,蔡和森回到上海,向警予直率的告诉蔡和森她已经移情别恋。随后,中央知道了这件事情,批评了彭述之的行为,特地安排二人前往莫斯科学习以挽救 “向蔡同盟”,但是破镜难以重圆,他们俩在莫斯科冷静而理智地结束了这段婚姻。
三、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是她生活的时代的产物,因此对它的评价也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考量。
(一)    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的意义
        (1)、宣战了旧式包办婚姻制度。婚姻自由对于构建自由平等的婚姻家庭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虽然新文化精英的舆论鼓吹已经在社会意识中形成妇女解放与自主婚恋的认知图景,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妇女观与婚姻观所扎根的土壤并未见松动, “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的包办婚姻制度约束着女性追求恋爱自由。向警予直率勇敢拒婚,摆脱包办婚姻,是以身示范向旧式婚姻陋习的宣战,在溆浦当地引起不小轰动。特别是在她与蔡和森结合后,将他们恋爱过程中相互蹭送的诗歌编印成书,送给亲朋好友,既是对自由恋爱美好的分享,又是对包办婚姻的鞭挞。毛泽东收到诗集后极为高兴,他于1920年11月26日致信说:“以资本主义做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绝对要不得的事……我听得‘向蔡同盟’的事,为之一喜,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这里讲的“拒婚”,是反对旧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爱情结合。
        (2)、“向蔡同盟”是新式婚姻的范本。新式婚姻是相对旧式包办婚姻而言的,用毛泽东当年的话就是‘恋爱中心主义的婚姻’,是打破父母代办政策、打破媒人制度、破除婚姻上的迷信后以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为前提的婚姻。作为新文化精英的毛泽东极力倡言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新的婚恋观和婚姻制度,主张“新式婚姻的成立,便只要男女两下的心知,到了交厚情深,尽可自由配合”。(《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399页)
“向蔡同盟”是自由恋爱的结晶,更是革命理想的结合,他们的结婚照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个特点。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浪漫感人的恋爱基础上,是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石的结合。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也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向蔡同盟”因此具有了健康向上、率真独特和丰富多彩的内涵,堪称新式婚姻的范本。
(二)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的局限性
        向警予的婚恋自由观是一种冲破当时封建传统包办婚姻的进步婚姻观,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向警予的婚恋经历中可以看出她过于注重自由,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其实都有特定的含义,这个自由是有度的,由自由恋爱到进入婚姻,自由度在缩小,而责任和忠诚度的提高。“向蔡同盟破裂”可以说是向警予在自由度上把握失误造成的。当然,一种新的婚恋模式的成熟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
---作者简介--- 姓名:舒梦莹 性别:女 籍贯:湖南省溆浦县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99.5.1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