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8卷8期   作者:赵蔓丹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先发展后治理带来了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先发展后治理带来了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文明的问题,气象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布局,发挥技术优势融入国家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主战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本文就新形势下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进行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新形势;气象科技服务;
        引言: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气象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气象部门在卫星遥感监测、区域环境气象预报、重点湖泊水体环境监测治理、重点区域人工增雨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生态宜居气象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
1.气象科技服务现状
1.1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缺失
        传统气象服务模式主要集中在专业气象预报方法库、各行业专家经验预测库和专业气象预报产品库等预报服务项目上,而气象科技要求较高的专业气象服务发展缓慢,导致专业气象服务能力与用户需求差距越来越大,服务缺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1.2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公众要求:
        传统气象服务模式是政府单一向社会提供气象咨询服务,气象部门在保障基本气象业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向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共气象服务(常规气候资料检索服务及行业气候背景档案咨询服务)。而由于气象部门承担的政府职责是向社会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不可能也不应该投入很多的资源提供全部的公共气象服务,这就使得基层台站普遍存在人员少,事务多而杂,各项工作疲于应付,很难深入开展各项资深咨询业务。
1.3气象信息不准确、产品供给不及时以及气象信息传递存在阻碍性:
        预报气象变化的能力是气象科技服务的基础,但是这个过程很容易发生数值偏差,如果产品工作人员不能及时修订数据错误,就会使气象信息的精确度大打折扣。而当气象服务的供给不能及时,受到地域性的延迟和耽误时,容易导致气象信息发生阻碍。
1.4气象传播途径单一
        新媒体时代气象影视出现之前, 传统的电视媒体是人民群众接受程度最高的媒介, 人们对于电视媒体的影视节目已经非常熟悉和认可。在这种情况下, 气象影视在人民群众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对气象信息进行播报, 人们对于节目形式或是内容的多样性要求并不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主要依靠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等技术运用的新媒体更是逐渐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 虽然气象影视制作水平,视频内容的专业性,准确性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主要是图片加字幕加背景音乐的气象影视节目过于流水线制作,气象影视节目表现的形式比较单一,创新意识不足,传播途径单一, 人们可接收的信息并不多,而且播出内容形式单一,常年不变基本, 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专业化,不能做到通俗易懂, 缺乏亲切感, 不接地气, 无法形成视觉和听觉的与时俱进, 容易造成受众的疲劳感。
2.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2.1气象安全服务
        基于物联网、边缘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大城市安全运行气象服务。随着5G技术应用的逐步成熟,阻碍万物互联的网络传输将得到解决,这些技术结合研发的气象服务产品将应用于城市交通、输电线网、输气管网、排水通道等保障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生命线上。物联网的应用能够将气象环境的观测应用于常规探测设备无法触达的领域,尤其是条件恶劣的“生命线”上,快速收集海量设备数据,解决目前行业气象服务中无法解决的全链条追踪监测问题,同时应用边缘计算技术解决物联网探测设备的实时业务、数据优化以及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通过边缘计算可将应用视频图像等大量计算识别天气要素的算法部署到边缘和终端,减少数据量传输,增强天气信息采集能力。最后再结合区块链技术搭建出气象数据交易平台,让物联网探测以及边缘计算分析后的气象信息可信度更高,构建出气象数据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点对点的协作机制与桥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全新气象服务模式。
2.2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
        基于机器人、移动互联网和知识图谱技术的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为了让公众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气象优质服务,就需要全面感知公众的气象需求。这个解决方案的应用场景就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精细化、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利用机器人的人机自动交互、语音自动问答以及机器人互动气象科普活动全天候提供互动气象服务。通过不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可以构建出社会化的气象感知网,人人都可以成为气象数据的采集者和应用者,随时随地进行社会化气象观测,通过移动互联网的高速率、广覆盖、低延时的数据传输,为气象服务机器人提供参考数据。同时建立气象知识与社会知识智能关联,深度挖掘数据价值,构建广域知识图谱,实现分众化、个性化并且有内涵的精细化气象服务。
2.3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
        基于5G物联网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主要应用于首都北京举办的重大活动期间的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利用装载5G芯片进行无线传输的便携式探测设备,可以实时采集现场的环境、气象信息,除了传感器的信息采集,还可以利用高清视频通道进行实时采集,并且5G的高速率低延迟特性可以解决目前4G时代重大活动的现场观测与指挥中心双向信息反馈无法实现的问题。在5G通讯网络环境下,活动现场的气象信息可实时采集并传输至指挥调度中心,采用图像识别和深度学习的AI技术,快速分析并预测出活动现场的天气变化,能够极大的提升重大活动现场气象服务能力。
2.4增加传播渠道
        近年来,我国预报水平是逐年上升,各地气象局在气象预报这条路上不断精进,创造差异化的预报能力。从本质上而言,发展气象科学,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任何基础气象能力只是支撑气象服务价值落地的底层支撑之一。即使基础气象准确率高,也不能说明气象服务能力就一定很强。这两者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气象服务是否能够发挥最大价值,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传播的有效性。公共气象服务为例,基础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或手段,有效的传递并解释气象信息,那么再好的预报,价值也不见得能够发挥出来。再比如,某气象公司做了一个气象产品,但是销售却无法卖出去,或者销售出去,售后能力却无法匹配,也必然会导致客户流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气象服务价值的实现。因此拓展传播渠道至关重要。基础气象预报只是气象服务能力基础,是服务价值实现的众多“因”之一,也是最关键的“因”之一。基础预报能力提升,固然重要,但如果要提升整体气象服务质量,还需要各个“因”环节配合,并传递出去,这样才会发挥出最大的服务能力。
总结:
        气象服务的发展对气象事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气象科技服务也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可持续保障。保持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不断推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智能在气象科技服务的应用,助力气象服务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让社会大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更为便捷的生活服务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媛媛, 气象工作 气象科技服务. 李小娜 主编,佳县年鉴,,2019,213,年鉴.
[2]张俊洁, 气象 气象科技服务. 王琰君,魏险峰 主编,洛阳年鉴,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传媒股份公司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345,年鉴.
[3]金美玉, 气象 气象科技服务. 崔学成 主编,龙井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150-151,年鉴.
[4]刘霄云.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06):181-184.



作者简介:赵蔓丹(1992-)女,汉族,云南省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县级综合业务岗,科技服务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