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7期   作者:陆秀
[导读] 教育普及是社会整体向前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在教育整体向前发展过程中却有一部分群体被边缘化,但对这些人教育却同样不能忽视。文章将从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工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出发,探讨教育能够对特殊群体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
 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第六小学
        摘要:教育普及是社会整体向前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在教育整体向前发展过程中却有一部分群体被边缘化,但对这些人教育却同样不能忽视。文章将从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工学生,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出发,探讨教育能够对特殊群体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特殊生;教育方法
        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型学生、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留守子女学生、外来务工子女等群体,是教育过程中常常被边缘化的教育群体,他们在正常接受教育过程中常常收到一些区别于一般学生的待遇,从而引发了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必须针对这一小部分受教育群体提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单亲家庭学生
        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构成是不完整的,即使只有父母中的一方陪伴他们成长,他们收获的关爱也是有限的,单方面的。针对关于他们的教育,要加强班级集体的感化作用,让班级集体变成一个大家庭,让班级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同学和老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关心他们,再遇到困难的时候陪伴在他们身边,一起度过难关。这样能够弥补真正家庭带来的缺憾,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地方学习,幸福的接手只是,表达思想。
        二、学习困难型学生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笔者认为应该采取针对性教育。教室应该在细微之处观察这类学生的课堂状态、下课行为以及居家表现,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发现的问题,有时候学习困难是天赋问题,有时候这是学习方法问题,有时候这是学习专注力不够,不同的学生问题不同,因材施教才是解决这类学生教育的最佳举措。
        三、行为习惯偏差型学生
        对于行为习惯偏差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是哪方面的习惯偏差,然后形成解决策略。在仔细观察过后,可以私下找到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交谈,不要直接指责学生物,或者在前边同学的面前批评学生,这会形成一种反抗心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并设计一些奖励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积极性,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心理状态失衡型学生
        针对心理状态失衡的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已经不再是学习,而是要进行一种心理疏导,即试图改变他们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方式。

首先,了解他们心理状态失衡的原因,这原因可能来自家庭、来自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亦或是来自成绩等多方面的学习压力。其次,在了解原因之后,要适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适度把学生从原来的心里误区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不要一直生活中矛盾与痛苦之中,调整好情绪和状态后在回归日常学习。最后,如果学生情况实在严重,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用更加专业的方法解决问题。
        五、留守学生子女
        留守子女的孩子,他们的家庭生活相对孤立,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心和陪伴会使得他们较普通的孩子更加孤单,他们大多内向,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创造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发言,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积极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充实在校生活,通过在学校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来弥补在家庭中的孤单和寂寞,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发现爱和感受爱,也懂得向周围同学奉献爱,理解自己的同时理解他人,在成长过程中培养出一个健全而充满爱的灵魂。
        六、外来工子女
        外来工的子女由于具体成长地域原因,生活习惯以及接受文化方面会与班级中的本地学生有所不同,加之外来工子女的身份,很容易收到歧视,这就使得班级内部容易形成小团体,进而形成一种分裂态势,不利于班级的统一与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得外来工学生与本地学生一同学习、一同参加活动、一同进步,帮助基础薄弱的他们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帮助他们抹去原有的自悲,重拾自信,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被同等对待,认可他们的能力避免被边缘化。
        七、弱势群体子女
        近些年来,即使条件有所改善,弱势群体在社会上的生存条件依旧艰难,对其子女来说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能让其无缘无故被加上“弱势”的标签。教师应该给予弱势子女群体密切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心理,在教授只是的同时帮他们树立新的理想信念,意识到不要被现有的困境所打败,相信前途光明,尽管道路尚有些许曲折,人生实苦,单仍要足够相信。此外,国家仍需进行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完善,让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之路少一些坎坷。
        结语:在针对特殊的教育群体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握各个群体的主要特征,根据每一群体的需要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要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特殊群体的学生走出原有的角落;再次,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班集体,让温暖班级感化一个又一个曾经受过伤害的灵魂;最后,还要加强特殊群体教育的制度建设,让他们的教育得到刚性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徐燕如.论学习型学生弱势群体的幸福教育:以石河子团场中学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