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在新课改中更是强调要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这一切的语文实践则是来源于生活,当下“生活化教学”也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也成为本文的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活化;?策略
“生活”是指我们生存过程中一切行动和活动的总和;而“生活化”在文学创作中是指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真实地反映生活。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一)课文生活
在核心素养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老师都渐渐遵循核心素养的宗旨,教学过程中谨记着要联系生活,但长久以往,只照搬“生活化”,忘记了文本本身,脱离文本空讲生活,空讲人文是要不得的。例如,在讲《雷雨》的时候一味地批评周朴园的狠毒和虚伪,忽视人物本身的无奈甚至赞美祥林嫂具有渴望自由,争取自由的反抗精神。“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架天平,如何保持平衡,最重要的就是紧扣文本本身,探寻课文里的“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不曾生活过的时代。
(二)作者生活
作者生活顾名思义就是联系作者的生活,探究作者的生活状态,从而分析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在我们的课本里面多的是名家经典,有散文,有小说,有人物传记。解读文字并不难,难的是解读作者想要表达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这篇文章,如果不了解当时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就不能了解“丁香姑娘”以及“她的愁怨”。《雨巷》写于1927年,当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而戴望舒作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因为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捕,后逃至松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理想抱负难以施展,难免失望怅惘。而文中的“丁香姑娘”象征着作者的理想,但剖析作者真实的生活:从他的《我底记忆》的扉页题字“给绛年”以及他前妻晚年所说“他对我没有感情,他的感情完全给了施绛年去了”。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活泼开朗的施绛年情有独钟,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这样失意的情感中,作者理想破灭,逃至松江,当时正值梅雨季节,作者走在江南小巷里,“雨巷”就成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而他的内心中五味杂陈:理想幻灭而不得志且爱情无果,作者将个人情感和现实之感结合,苦闷、悲伤、彷徨之感油然而生。所以,探寻作者的生活,走进作者的心灵,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内涵。
(三)读者生活
真正的“读者”是指一切读文本的人,包括老师、学生、家长。但笔者在这里只针对学生读者而言,要深入学生的生活。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上就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是有教有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占据主体地位,而老师是引导者,指路人,切不可越俎代庖,更不可一味“以学生为中心”,走极端化,不经适当引导就无原则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在这两种矛盾中寻求一种平衡,自然高效地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有什么特别的用意,这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读者生活,让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这门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实施生活化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涵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对老师来说,也有利于老师不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
三、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良好导语的设计能够吸引学生,若在导入部分创设与学生相关的生活情境,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积累运用文字和知识。例如,在导读选修教材中《秋天》时,我们可以在导语部分这样设计:“同学们,你们家乡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描述。”这时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了,在此基础上再问“举例说一说曾过学过的关于秋天的诗,看看不同诗人笔下的秋是什么样的?”这时学生就会主动思考并讨论,接下来自然地引入文本“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舒克申笔下的秋”,让学生感知笔者字里行间的精巧构思,情景交融的叙述,折射出时代的片片阴影,真正品读出充溢着的秋天的无奈和感伤。用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文本的欲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概括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并掌握其表达艺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探究作者选词用句、谋篇布局的原由生活化。比如,我们教学生“炼”字:《春江花月夜》中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一位盼望丈夫回家的妇人,追随月光照见夫君,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时的期盼与忐忑。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妇人心里压抑、堵得慌的感触,感知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体会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欢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重要的是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启发引导,而不是强制灌输教参上的答案。与此同时,也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模仿,从而揣摩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分析人物的情感,并且适时地借助一些图画、声音、动画等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也是稳妥的。
四、结束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会交织,产生彼此的共鸣,我们的生活也会互相平行发展,有各自的轨迹,而生活中自然累积的经验,生活中不断养成的智慧,正促使我们成长,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语文知识中蕴含了很多的生活经验,语文中的信息也与生活密切相关,高中教学完全可以打破课堂的桎梏,让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让语文融合在生活中,让生活趣味与语文哲理关联起来,建构出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柴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究[D].广州大学,201 8.
[2]徐安辉.语文生活化教学视域下的人文情怀培养[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 8,39(05):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