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黎芝兰
[导读]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大部分原因都是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摘要: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大部分原因都是和他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幼儿时期,是孩子的思想意识和性格形成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当孩子处于幼儿时期的时候,作为父母或者是幼儿教师便要提高自身意识,注意在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  孩子合作能力   培养合作能力
        
        引言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性格的最好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自我主观意识不强,思维意识也没有完全成型,孩子对于教师或者父母的话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所以这时,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寻求一种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来积极的引导孩子培养合作能力,使幼儿在长大后能够与人很好的合作,有良好的品德和合作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便会让父母或教师对孩子在教育方面有一定的困难。
        
        一、培养孩子合作的品德
        
        1.想要培养孩子合作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品德。合作是建立在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这就需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品德。一个拥有好品德、好性格的人,很多人都愿意与你合作。孩子处于幼儿阶段,对于很多事情是处于懵懂时期,他们并不知晓该采取何种方式去和其他小朋友进行友好的相处,处于幼儿时期,幼儿还没有合作的意识,因此也就不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当孩子处于幼儿阶段,这是一个人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因此在学校,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去建立合作的能力,比如孩子们在玩游戏时,对于输了游戏而变得非常忧伤的小朋友,幼儿教师采取鼓励幼儿、激励幼儿的方式来帮助幼儿,长此以往,幼儿也会学着老师的方式去帮助其他伤心的幼儿,这种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便养成了合作的良好品德。
        2.通过策划一些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合作品德。想要培养幼儿的合作品德,其实可以将幼儿综合在一起进行培养。合作,本身就是需要两人及以上人员合作完成,将幼儿集中在一起,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品德,这相当于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幼儿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前设定相关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以及主体要按照合作品德这一思想展开。比如可以让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年龄小一些的孩子模仿在平常的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做活动的样子来开展活动,这也相当于角色扮演,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扮演老师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帮助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以让孩子懂得合作的好处,互相帮助。
        3.通过团结合作的美德故事,培养幼儿的合作品德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幼 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规程中把德育的培养放在了首位, 幼儿的德育教育牵扯到幼儿今后人格的成长。幼儿的思维、道德观念它不是一出生就能拥有的,而是在社会、家庭和学校 的教育与熏陶下,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地感知出来的。因此,我们通过团结合作的美德故事培养幼儿的合作美德,既传授了美德,也培养了幼儿合作精神。
        
        二、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1.采用指令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幼儿接收指令的能力和执行能力都不及成年人,所以教师想要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生活中实际的情景来作为出发点。

作为幼儿教师,可以给幼儿下达与培养合作意识相关的指令,比如让幼儿在限制的时间里,动手将自己午睡的床铺整理好、收拾自己日常的玩具,教师需要采取适合孩子年龄阶段的方式来对孩子下达指令,使幼儿认为教师所下达的指令其实是在和他们做游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整理物品的速度有限,仅依靠孩子一个人的能力恐怕不能完成,需要在其他孩子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孩子寻求其他孩子的帮助,孩子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师所下达的指令,在孩子们进行这个指令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们合作的意识。
        2.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给幼儿讲解故事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比如三个和尚挑水喝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中说的是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但是三个和尚没有水喝,教师可以让幼儿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情况呢?教师组织学生重新演绎三个和尚的故事,将故事再现,孩子通过亲身体会,便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也就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孩子也能在心头埋下合作的种子,自然也就能培养孩子合作的意识了。
        3.通过优化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幼儿合作的教育。教师在活动之前应精心设计好自己教育合作的课程,以幼儿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设计能够激起幼儿的合作探索欲望的课堂,使其能分组合作、集体合作。除此,教师在活动中,应给予幼儿合作的机会,给幼儿遗留点时间进行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一味的教师示范,应将高控的教学组织方式转为宽松的,也就是说,应为幼儿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幼儿有合作的意识,并逐步形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三、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我国在前些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基于这样的政策,绝大部分家庭中的孩子都是属于独生子女,这种情况便会让孩子失去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机会。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要使孩子融入到集体中,和其他孩子多进行交流和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比如分配一件事情,单靠一个孩子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多个孩子一起完成,还应该在合作中进行思考如何更好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孩子合作的能力。
        2.通过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带领孩子玩游戏,如一起拼图、合作作画、搭积木、跳皮筋、踢足球、玩娃娃家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最常见的游戏便是两人三足,这个游戏是需要孩子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有较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当教师在将孩子分组时,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性格问题,有些孩子比较内向、有些孩子比较外向,还有一些孩子在平时并没有任何交流,那么老师应该将交流不多、性格内向、外向的孩子均匀的分配,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
        3.通过材料操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3-6岁幼儿,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因此,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的为幼儿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利用多种可合作的材料,来促使幼儿进行合作,如拼接材料,每名幼儿只有一个拼接版,请幼儿把它变得更长,幼儿便会考虑和其他幼儿合作。同时,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学材料的趣味性,还要考虑到教学材料是否符合现在幼儿的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一般来说,所选用的教学材料要略高于幼儿的现有水平,这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相呼应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从而为幼儿提问提供可能。
        
        四、总结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要对幼儿的合作能力培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想要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就必要抓住幼儿黄金时期,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佩霞.中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12):177-178.
[2]王艳.幼儿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9(3):91-91.
[3]王月媛,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J].中国教育出版社.2016(13)331-3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