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8/13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李霞
[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摸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学生不仅仅是要搞好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课堂也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许多数学教师都重视的,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理念,所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出最适合学生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就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教学;生活数学;创新能力
        引言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多数学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往往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点和习题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看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导致学生不能够运用学习到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缺乏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
        1数学必须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数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和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剪自己喜欢的卡通图片让学生初步理解边线。再指一指身边物体的边线,感知物体的面的一周边线。然后再让学生描一描平面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自己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悉心理解,把生活中对边线的零星感受通过动手做再现和体验。学生通过这一过程,都能充分理解周长所蕴含的现实意义。需要教师关注的是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特别是习题部分的知识,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和我们教学对象小学生的设计生活是有距离的,我们如果死板的应用,容易远离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对此教师要敢于在课标的要求下大胆的整合教材,适当的增加或者删减一些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包括习题练习更符合学生们的实际,实效教学效果的优化。
        2注重实践活动,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就是在上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生活情况来进行教学,营造出一种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氛围,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使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实际问题,以后在生活遇到问题也会用数学思维来思考,这样数学思维就得到非常多的锻炼机会。思维和创造性是一种隐形的心智活动,必须要借助外界的活动等来进行锻炼。所以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来设计上课内容,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锻炼,创新的意识也会提高。例如,在学习减法的时候,学生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减完100要把剩余的加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顾客和收银员的角色,联系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假设扮演顾客的学生带了156块钱去超市,买了两箱牛奶,总共是96块钱,顾客给收银员100块钱,这时候顾客的口袋里就只剩(156-100)块钱,也就是56块钱,收银员找回4块钱,顾客就会有(56+4)块钱,也就是60块钱,这样说明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是非常容易的。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有实际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经过简单的计算就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中数字代表的意义。


        3数学的学习应更多地体现人文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是数学素质提高的直接体现。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一些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让同学解决一个由兄妹分糖果不均的问题。同学们在设计分配方案时增加了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一例题不仅增加了开放性,同时也通过这一例题教育学生要互相谦让,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4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一些含有数学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生活经验。这样为学生提供包含着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向学生介绍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充满图形的世界,让学生寻找和发现身边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提出问题:为什么生活中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的结构?在这教师做了两个小实验:用三根小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去拉,看看三角形的形状会不会改变,结果发现不会改变这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也就是当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以及用四根小棒钉成一个四边形,用力去拉,看看四边形的形状会不会改变。结果发现很容易改变形状,这是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实验后请学生再找一找这些例子,比如自行车上、椅子上、挂灯上、学校的电子移门上都有这些图形,这些地方都用到了它们的特性。通过实验学生、就不会单单的从一个个体上去发现这类图形,而是从诸多事物中去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且也理解为什么在这些事物上会出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那么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的认识。
        5设置具有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课堂教学的补充。高效的课外作业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理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绩。 生活化的课后习题训练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采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小学生由于心理原因,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会产生厌倦心理,长此以往,使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设计训练的习题,学生的加减乘除法掌握得不牢靠,可以安排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家长计算电费、水费和购物的费用等,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兴趣特点的创新性的课后习题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还给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结语
        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能力还不足,必须要有教师的帮助,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复习学到的知识,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建.挖掘生活素材,有效融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07):76.
        [2]许龙游.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J].考试周刊,2018(75):185.
        [2]黄创平.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J].才智,201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