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传递人类灿烂文明,悠久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离不开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但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还包含对学生实施品德修养的培养。纵观我国小学生德育发展状况,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各个学校进行的德育教育并未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鉴于此,本文基于小学生品德修养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展开对小学生品德修养教学策略的探讨,期望能够对新时期小学德育教育的只能发挥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德育;品德修养;教学策略
引言:品德修养是特定社会或者阶级形成的道德准则,逐渐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信念,并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具有长期稳定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小学是学生形成道德观念进行道德实践的重要教育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崇高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所以要在日常行为规范和教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小学生品德修养的现状分析
新形势下的小学生除了要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外,德育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党的十九大会议中再一次明确了“科教兴国、立德树人”的会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体系中同样规范了个人层面的做人做事准则。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列为重点,注重培育小学生热爱生活、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但是依据学生家长们和教师的感叹,现代小学生们出现好吃懒做、大手大脚、打架等不良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品德修养进行现状分析,总结小学生品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师缺乏对德育课程的重视
如今有太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将培养小学生品德修养的德育课程作为附带课,没有专门教授品德修养课程的教师,多由班主任代为讲解,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使德育课程很多时候被其他科任教师抢走了,而且教师们对于德育课程教材的不熟悉,没有进行认真备课,教学方式极为单调,完全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虽然国家要求要从基本学情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个学校自行确立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但现实中的德育课程失去了原有阵地,取而代之的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2、小学生不理想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品德课程时缺乏与学生心灵上的互动交流,传授的知识单调无味,2016年我国重新更改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将旧版的《品德与生活》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新版本的教材内容增添更多真实的案例,讲解起来应该具有趣味性,但是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依旧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禁锢,将德育知识的传递变成政治说教,致使学生们依旧呈现被动学习的不理想学习状态[1]。例如讲解《勤俭节约》内容时,应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寻真实例子,加深学生对勤俭节约的感触,但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记住历史上的隋炀帝奢侈腐朽的反面案例,考试时写上这个例子,缺乏让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心态。
3、家庭对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家长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我们无法要求每位家长都接受过良好的素质教育,但是每位家长的品德修养不应有偏差,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家长娇惯孩子、溺爱孩子、放纵孩子,孩子有了某种要求,家长为了省心,直接用钱满足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加以正面引导,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家长一味要求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把品德方面的培养也完全交给了学校,致使家庭环境对小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4、社会对小学生的不良诱惑
社会犹如一个大染缸,不同的颜色浸润着各类学生,由于小学生在是非面前缺乏成年人的正确引导,导致现代社会低年龄犯罪事件频发。相互攀比、学习不良嗜好、打架斗殴等是经常发生的不良案件,针对这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切的认识到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
二、提升小学生品德修养的教学策略
1、教师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
小学生应该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内部形成品德素养的优良风气才能使学校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教育场所。教师在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里都是神圣的,博学的知识储备、高尚的人格品性都会让学生向往,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加强自身教师素养培育,而不是片面的追求班级成绩和升学率,知识的传递固然重要,但一个学生缺少基本的做人准则,恃强凌弱、目无尊长、感情淡漠,即使成绩优异,到了社会上也会被淘汰,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为社会稳定带来威胁,教师要时刻肩负起德育教学的任务,明确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兴趣,优化德育授课艺术
简单的说教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内容,教师需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过程,《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法律理论知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科目,讲解理论知识时不仅要让学生们听懂还要有感染力,法律虽然神圣,但是面对天真无邪的小学生们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例如在讲解《面对欺负与威胁》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同学们以匿名形式写出自己面对的欺负和威胁,可能是被起绰号,也可能是被他人嘲笑某一自身缺点,要把情感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同时整节课下来学生也会一直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2]。
3、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品德修养自我教育
提升小学生品德修养的教学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课上讲解学习雷锋叔叔做好人好事的内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放学或者出入游玩时遇见的好人好事分享给其他同学们听;每周的升旗仪式,小学生们都要穿着校服、立正、敬礼,教师讲解为什么升国旗时要如此庄重严肃,学生们落实在具体行动上,自我教育升国旗时的表现;传授我国礼仪孝道时,教师不用为小学生留书面作业,只要把历史上尊师重道、孝敬长辈的典故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回忆父母和长辈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真切感悟父爱和母爱,引导学生们在家时能够为家人分担一些家务,不让家人操心。教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才能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提升。
4、培养学生相互评价、约束、规范日常行为
考试成绩仅仅能代表学生对品德修养知识的接受度,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个人品性是否高尚,为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学生之间相处时间最长,而且同学之间了解程度也是最真实最深切的,所以,同学之间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相互评价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为了能够增强德育评价的时效性,评价内容要规范具体、评价人员需本着客观的思想、学校配备先进的评价技术及设备、每次评价完结要召开反思性会议,创新评价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师生之间相互约束、规范日常不良行为[3]。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作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结语:小学生品德修养的培育离不开教师将德育知识与德育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教学方式,因为书面的讲解枯燥无味,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家庭和社会实践场所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将品德修养内化于心。当然还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在家庭和社会这两个同等重要的教育场所中提升品德修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把德育知识真正运用在生活中。
参考文献:
[1]许新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对话中生成品德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67-68.
[2]柴晓芳.德润心灵 法护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8(25):65-66.
[3]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7):25-27.